最小的考生十二歲,最大的考生六十多歲;既有十六名星級十優狀元,也有六千多人捧蛋而歸……這就是末代會考的眾生相。和往年一樣,末代會考並沒有帶來多少驚喜,考獲佳績、能升讀中六的固然歡天喜地,考得不好、無法繼續升讀的則四出尋找出路,是選擇重讀還是其他升學途徑、是往海外升學還是投身社會,對考生及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雖然今年會考放榜的氣氛與往年差不多,但畢竟是最後一次,已持續七十多年的中學會考就此寫上休止符,所以今年特別引人注目,也特別使人徬徨。歷史翻開新的一頁,香港教育從此走入「三三四學制」新時代,與國際主流學制接軌。只不過,儘管會考成為過去式,卻並不表示香港的教育亂象也會隨之消失,新學制是否能令香港的教育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是否能為香港培養更多的人才,仍然是未知之數。
新學制將如何發展,有待時間檢驗,而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棘手難題,則是為大量無法繼續升學的末代會考生尋找出路。末代會考有逾十二萬考生,比往年多出數千人,其中近一半考生的成績跨過升讀中六的最低門檻,但由於全港中六學額不足三萬個,這意味着有兩萬多合資格升讀中六的考生向隅,升學爭崩頭的情況今年尤為劇烈。
不少會考生可能選擇重讀,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兩條路,要麼跟隨舊學制,重讀舊中五,然後以自修生的身份參加二○一三年最後一屆高考,與應屆高中生競爭;要麼跟隨新學制,選讀新中五課程,但由於新制課程與舊制不同,比如全新的通識科,在短期內掌握並非易事,這為重讀生增加了不少壓力。可以說,對於決心重讀的考生而言,目前是進退兩難的處境,而當局沒有提供必要的協助,更令他們倍感徬徨。
除了重讀,不少人會選擇報讀副學士先修課程,或者職業訓練局轄下的專業教育學院,惟專業教育學院學額有限,僧多粥少,競爭相當激烈。昨日在沙田職訓局分校,一度有數百人排隊輪候,當部分考生知道滿額後,焦急得哭起來。對會考成績欠佳的學生來說,出路不多,前途茫茫,怎麼能不焦急呢?怎麼能不情緒激動呢?高高在上的教育局官員,當然不可能體會到他們的心情。
投身社會也是會考生的一條出路,只是今時不同往昔,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青少年的失業率更加嚴重,現在的中五畢業生出來找工作,根本沒有多少競爭力可言。因此,大部分會考生還是要繼續學業,無可奈何之下,修讀外國院校在香港舉辦的海外課程成為不少學生的選擇。問題是,海外課程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由於當局對這些五花八門的課程缺乏監管,報讀者隨時墮入陷阱,既浪費青春又浪費金錢。
事實擺在眼前,新學制未見其利先蒙其弊,不少末代會考生淪為犧牲品。當局對他們陷入困境愛理不理,任其自生自滅,還有官員竟然聲稱末代會考生「出路廣闊」,如果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就是說風涼話。
當然,一次會考失敗,並不是世界的末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凡是有成就的人,都能坦然面對挫折,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大名鼎鼎的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也曾經歷多次高考失敗。歸根究柢,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屆會考既有十二歲女神童,也有兩名殘疾生考獲八A佳績,他們為年輕人樹立了最佳榜樣,只要肯努力,窮途不是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