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昨天舉行的立法會補選,呈現的正是這樣一幅令人啼笑皆非的畫面。儘管公民黨和社民連把「公投」喊得聲嘶力竭,儘管反中亂港傳媒煽風點火,儘管泛民主派全力助選,這場鬧劇還是波瀾不興,高潮欠奉,最終投票率只有一成多,創下同類選舉的歷史新低,成為一場徹頭徹尾的大笑話。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做任何事都必須先正名,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次選舉,激進反對派稱為「公投」,特區政府視為「補選」,中央政府則定性為「違法違憲」,一場選舉出現三種不同的演繹,足證這壓根兒就是一齣極度無聊的政治鬧劇。極度無聊的政治鬧劇出現極度冷清的場面,又何足為怪。
事實上,多項民調早就顯示,本港主流民意並不支持所謂五區總辭,尤其不滿當局浪費一億五千萬元公帑搞補選。正如有市民指出,這次選舉是部分政客博宣傳,撈取政治資本,與爭取民主和普選無關,純粹浪費納稅人的時間及金錢;有市民批評,這次選舉目標不清,只是製造噪音;也有人指出,選舉氣氛「谷不起」,皆因市民一早認定今次選舉不符主流民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數香港人理智而務實,他們希望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他們厭惡政治爭拗、譁眾取寵、搞風搞雨,他們更拒絕「公投」、「起義」、「解放」等激進主張。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冷得不能再冷的投票氣氛,低得不能再低的投票率,不啻是對激進政客的當頭棒喝,這除了顯示激進路線不得人心,也證明曾在香港呼風喚雨的「搞事四人幫」已沒有甚麼號召力可言。眾所周知,這場「五區總辭、變相公投」的鬧劇,是壹傳媒黎智英、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等人在暗室裏策劃出來的,本來就與民主無關,所以,儘管他們拚盡老命相挺,響應者還是寥寥無幾,可見這幾塊舊電池能量已經耗盡,可以休矣。面對這種不堪的局面,李柱銘及陳方安生等人還不忘自我安慰一番,聲稱是因為港府高官帶頭不投票而壓低投票率,這不僅高估了港府的號召力,也侮辱了市民的智慧。
「五區總辭、變相公投」以鬧劇始,以鬧劇終,雖然不值一哂,但因此而暴露的許多問題卻不能不引起人們重視。首先,港府必須盡快堵塞選舉法例的漏洞,防止日後再次發生類似鬧劇,否則香港將永無寧日。事實上,目前的《立法會條例》並沒有任何機制防止議員辭職後又即時參選,也就是說,無良政客食髓知味,隨時可以任何理由重施故技,今天辭職,明天參選,今天公投,明天起義,長此以往,立法會勢必淪為自出自入的無掩雞籠,而香港也勢必陷入沒完沒了的政治紛爭。更何況,一次補選花一億五千萬元,難道不是浪費公帑嗎?難道納稅人無權拒絕花這種冤枉錢嗎?
更值得人們深思的是,為甚麼香港竟可以公然上演這種政治鬧劇。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特首及主要官員皆由中央政府任命,但莫名其妙的是,在五星紅旗之下,對於這場被中央定性為違法違憲的所謂「公投」,港府不僅不敢直斥其非,反而大開綠燈,迫不及待地將之解釋為補選,這豈不是擺明和中央政府唱對台?更甚的是,當被問及會否杯葛這場選舉時,一眾高官無不支吾以對,語焉不詳,直至最後關頭曾蔭權才宣布不投票。由中央政府任命的高官,竟無一人敢公開表態支持中央政府的立場,實在是奇哉怪也。他們究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還是身在漢營心在曹,實在啟人疑竇。
試想想,回歸前,香港政府敢公然和英國政府唱對台嗎?香港高官敢對英女王說「不」嗎?實際上,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在英國人管治下的香港。時代不同了,別看如今只是換了一面旗子,港督府只是改叫禮賓府,回歸後的香港與回歸前的香港已無法相提並論。「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們實在不明白,有回歸不如沒回歸,這樣的回歸還有甚麼意思?這樣的「一國兩制」還有甚麼意義?
本來,香港回歸後成為特別行政區,理應與中國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可惜事實恰恰相反,如今的香港在政治上不但與中國漸行漸遠,甚至成為國際反華勢力的基地。這固然與洋奴漢奸、港英餘孽的搞搞震有關,但如果中央政府不是將「五十年不變」理解為「五十年不管」,也不至於淪落到這種地步。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如果中央政府繼續對這種亂象掉以輕心,將今日所發生的一切視作民主發展的必然現象,其後果將是相當可怕的。
沒錯,香港實行的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許多事情中央政府不便干預,不便出手,但實際上,近年來出現的種種深層次矛盾,不少已經超越「兩制」範疇,甚至已牽涉到外交層面,港府即使想「高度自治」,也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繼續袖手旁觀,放任不理,結果必然是亂上加亂。正如有人質疑,究竟中央政府有甚麼顧慮呢?莫非怕引起西方國家的非議?莫非怕招致反華勢力的反彈?
《菜根譚》裏面有幾句話值得我們細細咀嚼:「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香港回歸十三年來,中央政府面對是非邪正之交,正是因為一味遷就,才會導致這種亂局,現在還不撥亂反正,等到釀成大禍,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