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三通一年半之後,港府終於姍姍來遲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任榮譽主席,行政會議成員李業廣為主席,另設商界組成的「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港府聲稱,在搭建了這些新的平台後,「預期港台之間可以進行多元和更深層次的交流」。巧合的是,今日是愚人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成立有關機構,頗有愚人節笑話的意味。
作為港方「協進會」的對口單位,台灣方面將成立「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簡稱策進會,兩會將於數月內舉行第一次聯合會議。這令人想起兩岸之間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兩岸「兩會」創立於二十年前,當時兩岸對峙,不得不以非官方機構展開接觸與溝通,而隨着國民黨於兩年前重奪政權,兩岸關係由對抗轉變為合作,兩岸政府亦由後台走向前台,兩岸「兩會」雖然繼續運作,惟其功能已經弱化。因此,港府模仿兩岸「兩會」的方式與台灣溝通,只會印證港台關係遠遠落後於兩岸關係的步伐,徒增東施效顰的尷尬。
說穿了,港台之所以成立「兩會」,是因為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下,「一國兩制」已成為禁忌,尤其是香港回歸後施政亂象紛呈,經濟日益走下坡路,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早已喪失示範台灣的作用,若香港官員以官方身份訪問台灣,會被視為「矮化」台灣。成立協進會,可為港府官員戴上一頂非官方的「帽子」,減低敏感度。可以說,協進會只是解決了港府官員訪台的「身份」問題,加強港台合作才邁開第一步。
港台關係舉步維艱,其實是港府一手造成的。兩岸三通前後,輿論不斷警告香港有被邊緣化的危機,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港府有如老僧入定,一直以兩岸三通對香港「短期影響有限、長期有利」來自我安慰。但事實是,由於香港失去傳統的橋樑中介角色,台灣經香港中轉的物流及人流逐漸減少,令本港航空業及零售業首當其衝,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昨日透露,自兩岸三通以來,台灣人到香港的人數減少三成。本港學者也批評,港府以往漠視港台關係,錯失經濟機遇,現在是因為政治問題而補鑊,可謂一針見血。
然而,兩岸關係進展之快超出港府的想像。類似香港與內地緊貿關係(CEPA)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即將簽訂,而ECFA的內容更為廣泛,香港能享受的優惠政策,台灣都可以享受,而目前香港未能享受的政策,台灣也能享受。有關政策已在福建先試先行,去年五月,國務院批准成立海西經濟區,便是針對台灣而來,如將來台灣車牌可以在福建行走,福建平潭還準備建立兩地共管模式。
兩岸城市交流亦早着先鞭,台灣縣市首長不分藍綠紛紛訪問大陸。過幾天,上海市長韓正將率領龐大代表團到訪台灣,重頭戲是「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並且簽署合作備忘錄。廣東不甘後人,省長黃華華亦訂於八月份訪問台灣。不太為人關注的是,安徽省安慶市市長正在台灣訪問,足證兩岸交流的熱火程度。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是打正旗號,以官方身份互訪,根本就沒有甚麼政治顧忌。
兩岸交流絡繹於途,凸顯香港斯人獨憔悴,曾俊華最快於年內以「協進會」榮譽主席身份訪台,港府更高層何時能訪台還是未知數。無可奈何花落去,香港在兩岸關係中逐漸邊緣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港府後知後覺則加速了這個進程。現在如夢方醒,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