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着羊頭賣狗肉 有責不問種禍根

本港推行高官問責制至今八年,因有名無實、添煩添亂而備受詬病。在昨日舉行的問責制研討會上,前退休高官及學者不約而同批評問責制掛羊頭賣狗肉,委任大批前任及退休公務員這種「舊菜式」做問責官員,不僅扭曲問責制原意、浪費培養人才的機會,而且造成施政短視,損害香港長遠利益。

追根溯源,當初港府推出問責制的主要目的,一是吸納社會精英加入政府,為僵化的官僚體系帶來新思維、新衝擊;二是加強責任制,問責官員要為施政過失承擔政治責任。可以說,推行問責制的原意無可厚非,初期確實吸納了部分社會精英。但遺憾的是,自從曾蔭權上台以來,任人唯親,大量起用前任或退休高官,雖然他們熟悉政府運作,但由於無法擺脫已經根深柢固的舊觀念、舊規矩和舊思維,導致施政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令港府更加暮氣沉沉,施政與社會及民意嚴重脫節。

曾被公認為曾蔭權愛將的前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反戈一擊,力數曾蔭權多宗罪。他指出,問責制本意是培養政治人才,但曾蔭權卻找來一些「舊菜式」擔任問責官員,扭曲了問責制吸納新血的原意。而且,問責官員與公務員的分工至今未清晰,有愈來愈多公務員在公開場合推銷政策及作出辯護,令問責制名存實亡,嚴重打擊公務員士氣。他直言,「過去政務官在內部會議上勇於向上司陳述政策利弊,但現時的政務官明白到,只要懂得玩政治遊戲,對上司唯唯諾諾,就有機會擢升副局長或局長,獲大幅加薪」。由此可見,問責制培養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

更有甚者,因為問責官員害怕被問責,因此變得更加謹小慎微,沒有革故鼎新的膽量,一遇反對聲音就將重大的政策束之高閣,只會推出一些沒爭議的政策來敷衍塞責。

盧維思是從舊體制中出來的,深知所謂問責制到底是甚麼貨色,而且他本人就是所謂問責制的犧牲品。在維港巨星匯事件中,應該問責的高官全部置身事外,僅由公務員身份的盧維思做代罪羔羊,被扣除一個月人工。盧維思心中忿忿不平,申請司法覆核勝訴,成功推翻紀律懲處,一場掀起軒然大波的巨星匯事件最終以無人問責不了了之。

我們可以看到,在董建華時代,至少有多名高官因各種原因下台,而曾蔭權上台後,儘管施政亂象紛呈,卻沒有任何一名官員被問責。例如,本港近年食品安全問題多多,公立醫院醫療事故層出不窮,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至今依然好官我自為之,去年甚至還獲得政府授予金紫荊星章,官方肉麻地吹捧他在局長任內「成績斐然,表現出色,建樹良多」。港府以醜為美、顛倒黑白,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勝於雄辯,推行問責制後,施政效率沒有提高,而是更糟;港府民望沒有改善,而是江河日下,低處未算低;社會沒有變得和諧,反而民怨沸騰。早前中大民調更首次確認香港已不再是和諧社會,處於動亂邊緣。一言以蔽之,問責制除了浪費公帑,添煩添亂,實在一無是處。

為甚麼在其他地方行之有效的問責制,移植到香港便變味變質?這不能不引人深思。其實,並非香港土壤不適合問責制,而是執政者藉問責制之名,行任人唯親、私相授受、打造私家軍之實。俗話說,「經是好經,可惜被歪嘴和尚唸壞了」,問責制顯然是被港府唸壞了、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