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不斷 哀莫大於心死

四月,本來是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但對本港公立醫院的病人而言,則是接連不斷的噩夢。四月才過去十多天,本港已至少爆發六宗醫療事故,受害者中有呱呱墜地的嬰兒,有腹大便便的孕婦,也有七、八十歲的長者。對於醫療事故不絕於耳,當局除了道歉復道歉之外,完全是束手無策。

哀莫大於心死。「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五成三受訪者表示對公立醫院失去信心;一成二指當局的道歉徒具形式;還有兩成二直言,再多道歉都於事無補。更不堪的是,有兩成二受訪者指出,入公院似等死,搵命博;四成五表示有能力不會選擇公院。的確,在港府無能管治下,公立醫院與閻王殿已沒有多大分別,病人一隻腳踏入醫院,另一隻腳好像踏上黃泉路,醫不死算你命大。但對基層市民而言,明知公共醫療不可靠,入院隨時有生命之虞,卻別無選擇,只能拿生命作賭注,其內心的無奈與痛苦,不足為外人道。

為甚麼本港醫療事故特別多呢?原因固然不少,前線人手不足是公認的主要原因。有統計顯示,本港一名護士要照顧十至十二名病人,較國際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工作重、工時長、壓力大,百密難免一疏。而醫生為病人看病的時間,平均只有五分鐘,出現誤診也就不令人奇怪了。其實,前線人手緊張並非新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無奈當局視而不見、見而不理,令問題積重難返,無辜市民便淪為犧牲品。

平心而論,本港公共醫療每年撥款達三百多億元,並不算少,只要運用得宜,完全有條件聘請更多優秀人手,提高服務質素。問題在於,醫管局資源錯配,管理架構臃腫,以致大量寶貴資源被浪費在行政管理之上,用在前線醫護人員身上的資源很少,用在病人身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當局不是對症下藥,精簡架構,反而倒行逆施,進一步擴大管理架構,好鋼不是用在刀刃上,而是用在刀背上。

日前,當局以加強基層醫療為由,成立基層醫療統籌處,並為此開設十七個公務員職位,其中包括兩名年薪近三百萬元的首長級職位,而港府為此增撥的二億多元,竟然沒有一分錢用在病人身上。顯然,所謂加強基層醫療是假,為公務員升官提供職位才是真,而這只會令公共醫療疊床架屋、「將多過兵」的畸形現象更加嚴重。正如立法會議員批評,「上層不斷膨脹,只會令前線做到死」。管理層指手畫腳,前線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必然影響士氣,加劇人手流失,造成醫療服務的質素持續下跌,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白衣天使缺乏經驗,臨陣擦槍,是事故頻生的另一個原因。過去,在護士學校畢業的護士大多邊做邊學,服務病人的經驗較充足,現時護士學位化後,由於過分重理論而輕實踐,反而導致護士為嬰兒沖涼、剪指甲都「搞唔掂」。有資深醫生批評,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及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至今執迷不悟,遲遲不推行醫護學位課程改革,只知就事故道歉,對解決核心問題毫無作用。

上述民調亦顯示,對於醫療事故不斷,一成七受訪者認為周一嶽應負最大的責任;一成八歸咎於蘇利民;認為兩人均須負責的高達五成六。表面上,香港推行高官問責制,實際上卻是有責不問,有問無責,失職官員至今好官我自為之,甚至無罰有賞,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荒謬的嗎?

醫管局醫醫相護,港府官官相護,這正是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的根源。而公共醫療千瘡百孔,則是港府管治無能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