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瞎折騰 家長選校倍傷神

一年一度的小學升中派位拉開序幕,教育局昨日起向小六學生家長派發選校參考資料,由於新學年開始落實新中學教學語言政策,而《中學一覽表》等參考資料卻沒有列明各校中一的教學語言分科及分班情況,令家長為孩子選校大傷腦筋,怨聲載道。

顧名思義,《中學一覽表》是幫助家長選校的參考工具,理應提供所有中學的詳盡資料,讓人一目了然,一覽無遺,而其中教學語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最為家長所關心。然而,今年當局沒有列明教學語言,這樣的《中學一覽表》還有何可覽、有甚麼參考價值呢?難怪有人諷刺這是「電話簿」。今時今日,一切都講究透明化、公開化,商品標籤上都要詳細列明各種成分,否則就有欺詐之嫌,而當局發布的選校參考資料中竟然刻意缺失重要內容,正如家長團體所批評,教育局只顧淡化英中、中中標籤效應,卻剝削了家長知情權,為子女升中選校帶來極大不便。

本來,學校是英中還是中中,各科目用甚麼語言來教學,這並非甚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惟令人費解的是,當局故意搞得神神秘秘,一方面不再標明英中或中中,也不准學校白紙黑字說明開設多少英文班;但另一方面,當局又允許家長向學校查詢,並要求校方給予詳細解答,這顯然是將簡單事情複雜化,將明確內容模糊化。這不是以「學生為本」,分明是添煩添亂,故意刁難家長。

當局一再聲稱,這樣做是為了打破標籤效應。表面上看,本港中學不再劃分英中及中中,但實際上,英中及中中繼續存在,而家長為子女選校時對英中的熱情不減有加。而且,部分降級的英中要開辦中文班,而有條件的中中則可以開辦英文班,甚至部分中文班內又開辦英文組,或者部分科目採用英文教學,如此一來,標籤效應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進一步分化,由校際延伸到校內,再由校內延伸到班內。當局聲稱要消除標籤效應,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在新政策之下,一所學校可以採用不同語言教學,必然大大增加選校的難度,令家長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更糟糕的是,由於灰色地帶太多,難免出現魚目混珠的情況,不少學校為吸引學生而採取模糊策略,面對家長的查詢要麼支吾以對,要麼提供不確切的訊息,例如標榜「以英文教學為主」等等,家長在誤導之下有可能作出錯誤的選校決定,埋下將來學校與家長、學生之間衝突的隱患。

語言微調政策未見其利,先見其弊,造成選校大混亂,家長早已怨聲載道。歸根究柢,由於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中的師資力量、校園環境等各種軟硬件相對中中優勝,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現實,而英中被視為重點中學、精英中學而受到家長的推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可見的將來,這種情況都難以改變。當局無視現實,在天時地利俱不配合的情況下刻意淡化英中及中中的分別,乃是鴕鳥心態作怪。事實上,港府高官這邊廂反對標籤效應,那邊廂紛紛將自己的子女送往海外接受英語教育,足證口是心非。

教育是百年大計,香港的前途如何,關鍵看教育。當局一時搞母語教學,一時又語言微調,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只是苦了學校、苦了老師、苦了家長,更苦了無數莘莘學子。我們的下一代有如白老鼠被不停地試驗,不停地折騰,香港的明天會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