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落

今日是五一勞動節,例牌又是遊行日,勞工團體紛紛走上街頭爭取權益。遊行年年有,悲歌處處聞,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這麼多年來,不管基層打工仔如何哀號,如何怒吼,都無法震醒港府官員麻木不仁的神經。

香港號稱國際都會,經濟發達,社會富裕,但貧富懸殊卻不斷惡化,勞資矛盾日益尖銳,基層勞工的生活每況愈下。最不堪的是,帶頭剝削員工的竟然是口口聲聲以民為本的港府。有工會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政府部門透過中介公司,聘請薪酬福利遠低於正式公務員的外判合約員工,造成同工卻嚴重不同酬的情況。港府其身不正,製造不公,勞工問題愈演愈烈,豈是無因?

工會揭發,在接受調查的三十二個政府部門中,全部均有聘用非公務員合約僱員,其中「重災區」康文署的外判員工就有約一萬人,足足是該署公務員的一倍半。最離譜的是,合約員工長期受僱但遲遲未獲轉做長工的問題嚴重,單是康文署就有逾六百名合約員工連續受僱五年或以上。

最誇張的個案是漁護署一名合約員工,竟在同一崗位服務達十年仍未獲轉為正式公務員。人們不禁要問,如果相關職位有實際需要,員工表現又符合要求的話,為甚麼不正式聘用?反過來說,如果員工表現欠佳,當局大可另請高明,為甚麼要一直試用下去呢?不管怎麼說,合約工一拖十年無法「轉正」,很難不令人質疑當局剝削員工,製造不公。

事實上,政府部門近年紛紛將服務外判,連自己的監管責任也外判出去,恰恰是引發愈來愈多勞資糾紛的主要原因。屋宇署、機電工程署及懲教署等部門的外判員工,去年底控訴續約時待遇被大幅削減,部分外判員工甚至計劃籌組「政府外判工大聯盟」,發起工業行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對外判商壓榨員工尚且視而不見,見而不理,難怪基層勞工的薪酬愈拉愈低,處境愈來愈不堪。九七年,月入低於四千元的打工仔只有約二十三萬人,到去年已躍升至超過四十二萬人,目前超過十九萬在職家庭收入低於綜援水平。這些數據不僅是打工仔的悲歌,更是對香港這個自詡「紐倫港」的富裕社會的莫大諷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在職貧窮問題日趨惡化,導致貧富懸殊不斷加劇,本地生產總值自沙士後已累積上升三至四成,但低下階層以至中產的收入卻不升反降,堅尼系數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個深層次矛盾無法解決,社會又怎麼可能和諧!

面對在職貧窮和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港府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刺激經濟固然無方,增加就業亦是乏善可陳。正是這種情況下,最低工資立法成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其實對於最低工資立法能否真正保障基層勞工,社會各界一向意見紛紜,莫衷一是,有人擔心最低工資極可能變成「最高工資」,甚至會令部分打工仔失去飯碗。況且,現時勞資雙方對最低工資訂於甚麼水平分歧極大,各不相讓,港府若處理不善,無法取得共識,隨時弄巧反拙,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加深分化。

勞工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勞動節遊行不僅是打工仔維護自身權益的行動,更是對港府管治敲響了警鐘:繼續漠視基層勞工權益,勢將激發起更激烈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