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帑補貼壞先例 利益輸送添民怨

港府大慷納稅人之慨,日前建議在未來三年內斥資一億二千萬元公帑,資助六條離島航線渡輪服務,當中一半航線由新創建旗下新渡輪公司經營,而曾蔭權的胞弟則在新創建任職高層,被質疑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事件已引起極大爭議,勢必對民望低落的港府構成沉重打擊。

由於離島居民及遊客數量有限,渡輪公司長期聲稱經營虧損,不斷向港府施壓。渡輪經營困境屬結構性問題,須對症下藥,長遠而言是推動離島開發以增加人流,短期可以通過讓船公司發展碼頭設施如興建攤檔、商場、餐廳等方式,用相關盈利來補貼渡輪方面的虧損。退一步說,即使上述方法都不成功,政府也可考慮接手渡輪服務。

但令人費解的是,港府在尚未進行其他嘗試下,就直接使用公帑補貼私人企業,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亦是最愚蠢的方法,必然引發爭拗及矛盾,因為此例一開,其他商家也會要求一視同仁,以經營困難為由申請公帑補貼,否則就是不公平,屆時港府將如何處理呢?不患寡而患不均,港府動用公帑補貼個別私人公司,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埋下隱患,惹火上身。「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五受訪市民批評港府此舉開壞先例,其他交通工具必然會倣效;兩成二認為有違公平原則;一成八認為做法愚蠢,治標不治本。

香港奉行市場經濟,港府一向自我標榜「大市場、小政府」,並以連續十多年當選「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而自豪。港府現在卻自打嘴巴,輕易動用公帑補貼私人公司,顯然違反了對市場經濟的一向堅持,可謂千年道行一朝喪。由於事態十分反常,人們不能不質疑,為甚麼港府不補貼其他公司,偏偏要補貼渡輪公司呢?難道渡輪公司跟政府有甚麼特別關係嗎?如果曾蔭權的胞弟不在渡輪公司任職高層,港府還會那麼慷慨嗎?

瓜田李下,豈可不慎!學者指出,公帑補貼船公司的做法本身已有問題,而今次計劃的受惠者包括曾蔭權胞弟任職高層的船公司,就更加惹人質疑。人們不會忘記,去年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推出的唯一惠民措施,就是透過兩家電力公司向住宅用戶派發慳電膽現金券,其後有人揭發曾蔭權的親家是本港慳電膽市場的主要經銷商,但曾蔭權事先並沒有申報利益。幾乎與此同時,曾蔭權的弟婦被揭發曾購買雷曼迷債,卻在官方公布迷債賠償方案之前,提前獲得銀行方面的賠償,亦令人質疑是否涉及濫用權力,令其弟婦獲得優待。有關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雖然曾蔭權「發爛渣」倒打一耙,指摘有關質疑是「無中生有」、「惡意中傷」,但其官商勾結、濫用權力的形象卻已經深入民心。

如果說,在「慳電膽益親家」及「弟婦賠得快」兩宗醜聞中,曾蔭權是對利益衝突失諸敏感,事隔不足半年又爆出涉及公帑益胞弟事件,其官商勾結的疑雲已經濃得化不開。上述調查顯示,三成五受訪者認為曾蔭權無吸取慳電膽等事件的教訓,三成六批評其敏感度及警覺性不足;三成九預測其民望將進一步下跌。目前,曾蔭權的反對率已達到百分之四十九,離百分之五十大關僅一分之差,公帑補貼事件很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如有民間組織質疑,曾蔭權的任期快結束,面對民望下跌亦愛理不理,而明知民意滔滔卻一意孤行,這已是典型的末日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