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發表年度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仍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然後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及台北。這是香港第五次蟬聯榜首,對於一直擔心香港會被內地城市超過的港人來說,多少是一份安慰。
但安慰之餘,又令人憂心忡忡。本港經濟的傳統優勢正在不斷喪失,在成長競爭力、高科技產業、生活環境、公共部門競爭力等指標方面,已被內地城市後來居上,目前香港僅能在經濟規模、經濟效率、產業層次及收入水平方面繼續稱雄。但不能不指出的是,香港僅存的優勢岌岌可危,與內地城市的差距不斷縮小,被趕上並超過只是時間問題。一年一度的城市競爭力報告,其實是內地崛起、香港式微的見證。
我們還要看到,這份報告指香港在經濟規模上仍然佔有優勢,不過是美麗的誤會。廣東等省在經濟總產值上早就超越了香港,而上海繼港口吞吐量、股市市值超過香港後,在二○○九年,經濟總產值也首度超過香港。過去,在中國的城市中,只有香港的經濟總產值超過萬億元,現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都已超過萬億元,與香港難分伯仲。
無可奈何花落去。社科院專家分析,香港發展有幾大劣勢,一是香港生產成本高;二是深圳已具備獨立將產品推向國際的能力,不一定要依賴香港作為窗口,所以兩地「前店後廠」的模式不可行;三是香港的制度與基建不能與內地接軌,加上特區政府不重視科技發展,科研投入不足,又沒有大膽創新的計劃,以致產業升級的速度緩慢,優勢漸失。有關專家敦促香港應重新定位,發展為珠三角的龍頭。
香港確實要重新定位,但談何容易。香港製造業已經北移,金融業地位將被上海替代,旅遊業遭到各地競爭蠶食,工業及貿易日趨式微,科技產業投入嚴重不足,雖然港府勉強推出所謂六大產業,可惜全部是鏡花水月,虛無縹緲。事實上,不僅廣東省內心不服香港的龍頭地位,連一河之隔的深圳市也發起挑戰,雄心勃勃地表示五至十年內要在經濟總產值上超過香港。展望未來,香港全無方向,不知前途在何方。
在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以香港為龍頭的珠三角引領風騷,但花無百日紅,風水輪流轉,中國未來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領頭雁角色,已非香港及珠三角所能及,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將是不二之選,而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將令上海更上層樓。可悲的是,港府鼠目寸光,完全昧於發展大勢,先是驕傲自大,對內地發展不屑一顧,浪費無數發展機會;現在則倚在中央政府身上,一味要求特殊政策照顧。正如學者指出,港府養成不思進取的惰性,競爭力自然下跌。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舞台上,香港由全球關注的中心位置不斷被擠壓到邊緣,由主角淪為二、三線配角,這固然是大勢所趨,而港府管治無能、蹉跎歲月,同樣難辭其咎。更加不堪的是,在香港競爭力一日不如一日的情況下,港府仍無所事事,胡混度日,整個社會忙於政治內耗,香港不斷沉淪,豈是無因。總有一天,香港將被北京、上海甚至深圳等城市全面超過,時間站在競爭對手那一邊。
這不由得令人想起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甚麼一去不復返呢?」我們也應該問出席上海世博會的曾蔭權,為甚麼香港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