櫃員機頻頻失守 金管局監管失職

沉寂一時的櫃員機「智能大盜」再現江湖,一部位於尖東的滙豐銀行櫃員機懷疑被歹徒「做手腳」,先偷取客戶資料,繼而盜取戶口存款,事件共導致十名客戶損失二十八萬元。本月初,其他銀行也曾發生櫃員機「播毒」事件。短短時間內發生兩宗櫃員機安全事件,嚴重打擊市民信心,同時亦暴露金管局監管方面的嚴重失職。

事實上,歹徒利用櫃員機騙財事件屢見不鮮,騙術層出不窮。二○○三年底的三個月內,本港便發生四十多宗涉及櫃員機騙案,事後大多數銀行加強保安,如裝設閉路電視、派保安員巡查以及在鍵盤上安裝護罩防止偷拍等,取得了一定效果,類似事件近年已經減少。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次智能大盜捲土重來,證明本港櫃員機的保安仍然存在漏洞,銀行方面必須吸取教訓,採取改善措施。

市民信任銀行而將金錢儲蓄在銀行,銀行負有保管客戶財產之責,客戶因櫃員機失竊蒙受損失,銀行難辭其咎,而負責監管銀行的金管局更不能置身事外。就以今次事件來說,銀行方面上周四已發現問題,翌日向金管局匯報,但金管局沒有及時公布事件,竟然延至本周二才向公眾披露,反應極為遲鈍。為甚麼金管局要拖遲四天之久才公布呢?

愈來愈多市民使用櫃員機理財,櫃員機保安事關重大,既然一家銀行的櫃員機失守,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其他銀行的櫃員機也可能出事,如果金管局第一時間公布事件,一方面可對歹徒起阻嚇作用,另一方面也可提醒公眾提高警覺,及時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財產。可惜,金管局沒有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而是慢條斯理度完周末假期之後,才施施然作出公布,可見對金管局高層而言,放假遠比市民的利益重要,難怪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如果「銀行保護唔到我哋,金管局保護唔到我哋,仲有邊個來保護我哋呢?」

官僚主義是金管局的一貫作風。本月初,本港發生櫃員機「播毒」事件,有不少客戶在本地櫃員機提款,卻被當成境外提款收取手續費,而金管局收到銀行報告後同樣裝聾作啞,直到引起民怨沸騰才勉為其難地公布事件,甚至有人「理直氣壯」地聲稱:金管局沒有義務代替銀行方面作出通報。言下之意,櫃員機出事是銀行的事,是客戶的事,跟金管局無關。事實上,另一大型櫃員機系統「銀通」亦承認年前曾受到干擾,惟當局並沒有對外公布,可見今次事件並非偶然。

我們想問的是,如果金管局事事置身事外,如何體現其監管職責?金管局高層憑甚麼領取世界一流的高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本港櫃員機之所以頻頻淪為歹徒的下手目標,不僅在於銀行對櫃員機的保安鬆懈,更在於金管局監管失職。雖然說,有關事件造成的實際金錢損失不算很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事件已嚴重打擊客戶對銀行體系的信心,影響本港金融業的信譽,更損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

本港金融業近年負面新聞多多,究其根源,主要是監管水平下降。雷曼迷債事件堪稱典型,在西方國家只准向機構投資者出售的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在本港卻可以包裝成債券向普通投資者出售,數萬市民受害,涉及金額高達二百億元,前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因此備受批評。誰知道,金管局管理層人事變更後,監管水平未見提升,反呈惡化之勢,可謂一蟹不如一蟹。

千里長堤,毀於蟻穴,任何事情都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櫃員機失竊事件,再一次為香港的金融監管敲起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