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招盡出抑樓市 空有姿勢無實際

曾幾何時,港府聲稱豪宅價格急升不會影響中小型住宅價格,日前卻自打嘴巴,承認在過去十多個月內樓市急升逾三成「不正常」;曾幾何時,高官信誓旦旦不會重建居屋,不走回頭路,現在又悄然改變口風,在未來五個月會諮詢市民對於港府資助市民置業的意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港府在房屋政策上缺乏長遠目標及方向,自相矛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正是當前樓市失衡、民怨載道的根源。

近月來,港府為遏抑樓市炒風堪稱招數盡出,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中推出「穩定樓市四招」,後來加推「九招十二式」;市建局不甘人後,推出「八大辣招」協助遏抑樓市;地產代理監管局接着出手,提出「三大指引二十五項細則」,規管代理促銷樓盤。措施連綿不斷,令人眼花繚亂,究其實都是些花拳繡腿的功夫,港府在是否復建居屋的立場上出現鬆動,證明其本身都不相信這些招數能收預期之效。

市民同樣對港府樓市措施投下不信任票,「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一市民認為花招太多,不切實際;四成一指未能解決中下階層住屋供應;還有一成六直斥是做騷政策,成效有限。其實,本港樓市熾熱有兩大原因,一是息口低企,二是供應太少,港府若真心穩定樓市,就應該對症下藥,從增加土地供應開始,力求供需平衡,樓市自然會降溫。縱觀港府推出的那麼多招數,側重點是規管買賣過程,增加市場透明度,可謂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正如學者指出,港府的措施是擺姿勢多過實際,為樓市降溫的力度有限。

由於市民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的上漲,社會上要求復建居屋的呼聲日隆,上述民調亦顯示,七成二受訪者希望港府復建適量居屋。然而,復建居屋對樓市影響深遠,爭議頗大,因為利用政府資源幫助部分市民置業,這不但涉及公帑是否用得其所、對其他納稅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更因為遠水難救近火,即使現在決定復建居屋,至少要數年後才能成事,若市場環境有變,隨時會重蹈當年買居屋變成負資產的覆轍。

安居樂業是每個人的願望,也是政府應有的承擔。孟子說過,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住宅是市民最主要的恒產,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家之所以為家的重要條件。港人堪稱世界上最勤勞的一群人,一輩子營營役役,為的就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蝸居,有瓦遮頭。遺憾的是,這個最卑微的願望,愈來愈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當局樓市政策失敗,卻讓市民承受其惡果。

更不堪的是,高官非但不同情市民置業困難,反而火上加油,最近有高官發表文章,玩弄文字遊戲,指「居者有其所」並非「家家有層樓」,將「居者有其屋」概念歪曲為「居者有其所」,對市民置業的合理訴求極盡挖苦之能事。在昨日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多位講者炮轟高官漠視民苦,有社區組織及學者為夾心階層請命,指他們不合資格申請公屋,又無能力置業,被迫租私樓捱貴租,如果港府繼續漠視其置業困難,必然加深港府不理會中下階層住屋需求的壞印象,由此衍生各種社會問題,令港府僅存的威信再受打擊。

問題是,港府高官抱定得過且過的心態,天天想着退休,哪有工夫理會普羅市民死活?他們是高樓價的得益者,又怎能體會無樓一族的痛苦?所謂樓市降溫措施,不過是敷衍民意的花招。這就難怪,「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逾八成受訪者認為,曾蔭權等高官要為高樓價負上最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