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之下,港府終於肯正視家庭暴力問題。社會福利署宣布每年撥款五百萬元,委託保良局推行「家暴受害人支援計劃」,當局聲稱「一直致力打擊家庭暴力,不斷投放新的資源,以進一步加強對受害人及有需要家庭提供預防、支援及跟進服務」。
保良局方面表示,有關撥款將用作聘請二十三名職員,包括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等,為家暴受害人提供民事或刑事法律諮詢、陪伴出席法庭聆訊、情緒輔導等服務。
其實,正是由於港府長期不關心家庭暴力問題,遲遲不肯投入資源,才使問題不斷惡化,這從官方公布的數據可見一斑。去年首次舉報的虐待配偶案逾四千八百宗,雖然比前年下降了三成,但與一九九八年僅約一千宗相比,仍激升四倍。同時,虐待兒童案由一九九八年的約四百宗,上升至去年近一千宗,增加逾一倍。冰冷的數據證明,本港家庭暴力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而每一宗虐待個案的背後,都浸透了斑斑淚水甚至鮮血。由於羞於「家醜外揚」,很多受害人選擇啞忍,所以,本港每年的實際家暴案件,必定大大超出官方的統計數據。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幸福家庭是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可惜,隨着社會環境的變遷,一向平靜的家庭港灣已不再平靜,倫常悲劇時有所聞,令人震驚、無奈、心痛。家庭不和諧,社會和諧又何從談起!近年來本港發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自殺、吸毒、童黨、援交等,多多少少與缺乏家庭溫暖有關。病態的家庭,必然衍生病態的社會。
事實上,港府並不是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曾蔭權上台後不斷重複「重視家庭核心價值」、「建構家庭友善社會」的高調,然而他只是坐而論道,遲遲沒有採取實際行動支持他的「核心價值」。本港家暴數字不斷上升,這是對港府提倡「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絕大諷刺。
古人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港府現在才關注家暴問題,正是臨渴而掘井,臨鬥而鑄錐。當然,遲到好過不到,在民意壓力下,港府終於推出一項具體的計劃,並撥出款項,這比老是空喊口號要好。但問題是,每年撥出區區五百萬元,到底有甚麼作為呢?根據當局的規劃,有關款項僅能資助八百宗個案,不足家暴數字的五分之一,堪稱杯水車薪。
一般而言,暴力並不是偶然的衝動,往往是怨氣累積的結果,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先是暗鬥,接着明戰,這是大部分家暴的產生模式。因此,要處理家暴問題,最好是能夠防微杜漸,而「家暴受害人支援計劃」只是家暴產生後的補救,只能說是聊備一格。這其實反映港府一貫的施政模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前瞻性,沒有長遠規劃,只是當問題已經產生、傷害已然造成之後,才不得不做點事情敷衍民意。舉個例子,在天水圍被標籤為「悲情城市」後,港府高官到天水圍輪流做騷,藥石亂投,事過境遷,便拋之腦後,一切仍是原地踏步。
家暴問題並不是獨立產生的,仔細分析近年發生的一些嚴重家暴案例,不難發現大多與貧窮、失業、跨境婚姻、文化差異、教育程度等密切相關。雖然說每個社會階層都存在家暴問題,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愈是貧窮的家庭,家暴問題愈多。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港府振興經濟無方,創造就業乏術,貧富懸殊惡化,窮困家庭愈來愈多,這是家暴問題日趨嚴峻的根源。
顯而易見,「家暴受害人支援計劃」使用的是「鋸箭法」,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我們可以斷言,當社會的價值觀被扭曲,當貧富懸殊不斷惡化,家暴問題就不可能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