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公共醫療架構臃腫、效率低下一向受人詬病,遺憾的是,當局不是對症下藥改善醫療服務,反而一再倒行逆施,巧立名目擴大編制,增設高薪職位。食物及衞生局以推動基層醫療為名,建議在衞生署轄下成立「基層醫療統籌處」,增開包括兩名首長級在內的十七個公務員職位,當局為此撥款二億二千多萬元,但主要用於薪酬支出及制訂臨床指引等與基層醫療服務無關的工作,並沒有分毫用在病人身上。
食衞局官員聲稱,本港八成基層醫療服務由私家醫生提供,有必要另設統籌處協調公私營合作。事實是,統籌公私營醫療服務本來就是食衞局及衞生署的分內職責,完全可以通過內部資源調配達到目的,根本毋須浪費資源另設一個專門機構。而且,成立統籌處後,其工作與食衞局及衞生署重疊,有如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偏偏要三個人來分擔,這不是床上設床、屋上架屋又是甚麼?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本港負責基層醫療的正好是三個和尚,其結果必然是互相推諉扯皮,愈搞愈糟。
為自圓其說,當局為統籌處設置十大職能,但職能內容空泛,主要工作就是制訂臨床指引及研究等非醫療服務。市民早已領教過醫院的「指引」到底是甚麼貨色,曾有心臟病人倒在醫院大門口,院方不但沒有及時搶救,反而捨近求遠要求家屬打電話召救護車,以致病人失救而死,事後院方竟然聲稱,見死不救的做法符合工作指引。可以料見,所謂為基層醫療制訂工作指引,無非是為將來開脫責任埋下伏筆。
「乾打雷、不落雨」一向是港府施政的通病,當局強調要改善基層醫療,但沒有提出具體措施,所撥資源全用在不相干的事情上,這哪裏是加強基層醫療,分明是掛羊頭賣狗肉,藉推動基層醫療之名,行擴大編制、設位自肥之實。正如醫療組織批評,政府多年來推行基層醫療「得個講字」,仍停留在公私營醫生各有各做的局面,非但沒有增加普通科門診服務名額,或提出其他實際改善基層醫療的工作,反而大花資源「疊床架屋」。更有醫療界人士直言,設立統籌處純屬浪費資源,只是為加開高級職位而製造藉口,方便公務員升官。
更有甚者,統籌處非但不能改善基層醫療服務,反可能進一步削弱服務。在統籌處的十七位人員中,不少是有經驗的醫護人員,不僅如此,醫管局還要抽調其他醫護人員為統籌處服務,必然令前線人手更加緊缺。眾所周知,本港公共醫療架構頭重腳輕,資源嚴重錯配,管理層腦滿腸肥而且無所事事,前線醫護人員卻不得不加班加點工作,疲於奔命,這也是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而設立統籌處後,管理層變得更加龐大,前線人員的工作環境必然雪上加霜,加劇逃亡潮,而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下跌,最終令全港市民受害。
我們不妨問一問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設立統籌處能不能縮短市民看病的輪候時間?能不能減少醫療失誤?如果不能,統籌處有何意義?日前本港又發生醫療事故,一名護士涉嫌為出生才三個月的嬰兒洗澡時,竟然事先不試水溫,造成嬰兒嚴重燙傷,事件震驚全城。然而,當局依然一味護短,食衞局局長周一嶽雖然姍姍來遲道歉,並假惺惺地說要從錯誤中學習,卻全然不提追究責任。
民意不可侮,民心不可欺,本港和諧社會不再,醫療衞生當局庸人當道難辭其咎。說到底,當務之急是加強高官問責,而不是巧立名目成立統籌處這種大白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