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學校反被殺 融合教育空餘恨

家住屯門區的侯先生育有一名患自閉傾向的兒子,就讀幼兒園期間已備受歧視。為免兒子升讀小學後遭到同樣對待,過去兩年間他曾致電多達十間自稱推行融合教育的學校查詢,但連番食閉門羹,令他感到非常絕望及沮喪。幾經周折,他的兒子終獲中西區新會商會學校取錄,這裏的老師、校工很有愛心,有教無類,對特殊學生關懷備至。然而,正當他慶幸「兒子在該校讀書是一種幸福」之際,突然傳來晴天霹靂——該校接獲教育局的「殺校令」,學校及校內的特殊學生被逼上絕路。

這是本報昨日頭版報道的一個賺人熱淚的故事。在本港,育有殘疾孩子的父母,大都有為子女擇校時四處碰壁的痛苦經歷,而即使最終為孩子找到一間有愛心的學校,學校又可能因為收生不足而命懸一線。中西區新會商會學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校上下愛心爆棚,因收錄大量有學習障礙的特殊學童以及新移民的孩子而備受在校學生及家長的愛戴,在教育界素享美名,曾有區議員、教育工作者前往訪問,均評價這是一所「有愛心的學校」。諷刺的是,亦因為該校願意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及新移民學生,因此被世俗「標籤」,淪為弱勢學校,一直徘徊在被殺的邊緣。

兩年前,教育局以該校收生不足而勒令停止收生,後經各方努力暫時免於被殺,但因去年小一收生量再次不達標,不得不面對第二次被殺的命運。學校活不了,不僅老師飯碗難保,特殊學生如何找學校更是大難題。侯先生對此憂心忡忡,他忿忿不平地說,這間學校的融合教育辦得很成功,有其存在價值,為甚麼當局不能手下留情呢?今後我的孩子到哪裏上學呢?其實,這是所有特殊學生家長的椎心之痛。

雖然說,本港有平等機會委員會,還有《殘疾歧視條例》,理論上學校不得拒絕有殘疾的特殊學生,而事實上,在追求學業成績的風氣下,不少學校(尤其是名校)因擔心受到特殊學生拖累,影響「校譽」,便設置種種門檻,將特殊學生排斥在大門之外,部分特殊學生即使獲取錄,亦可能因遭受歧視而被迫中途轉學。另一方面,願意接納特殊學生的愛心學校,往往因為收生不達標而被殺。

好心未必有好報,歧視反而受推崇,這就是香港教育的客觀現實。當局不問情由,帶頭歧視、屠殺愛心學校,必然會造成寒蟬效應,助長歧視特殊學生的不正之風。因此,儘管教育局本年度預算撥款近九億元額外支援融合教育,儘管全港逾九百間學校支持融合教育或獲得相關津貼,但所謂支持僅停留在口頭之上。特殊學生求學無門,最終只能到特殊學校接受隔離式教育,「融合教育」至此名存實亡。

所謂「融合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有學習障礙的特殊學生安置到普通學校就讀,讓他們和其他學生一起學習與生活,這既可以培養一般學生對特殊學生的認識與關懷,也有助老師學習特殊教育的知識與技能。本港於十多年前推行融合教育,美其名曰「共融社會,由學校開始」,無奈的是,當局掛羊頭賣狗肉,講一套做一套,特殊學生融入一般學校尚且困難重重,遑論將來融入社會。

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融合教育,在本港的路卻愈走愈窄,甚至有開倒車的傾向,這其實是本港教育病入膏肓的體現。回歸十多年來,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混亂不堪,令學校、老師、家長無所適從,無辜學子慘變白老鼠,成為被試驗、被犧牲的一代人。庸官禍港,莫此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