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就業已技窮 最低工資難擺平

為解決失業問題,港府近年推出不少計劃,如針對青少年的青見計劃、展翅計劃;針對失業人士的就業選配計劃、中年就業計劃、工作試驗計劃等等,儘管這些計劃大多有姿勢無實際,效果不彰,當局仍然樂此不疲。耗資一億四千萬元,於今年底全面推行的「就業導航試驗計劃」,實際上是以現金利誘的方式吸引失業者重投勞動市場,凡參與計劃並受僱滿三個月者,可獲五千元公帑津貼。

當局昨日公布有關計劃的詳情,聲稱有望鼓勵失業人士建立持續工作的習慣,並解決「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就業錯配問題。根據勞工處的統計數字,市場上確有就業錯配的現象,譬如現時在勞工處登記的餐廳侍應空缺超過三千個,惟求職者僅七百多人,平均四個空缺只有一個人申請;文員的空缺恰恰相反,平均每個空缺有三個人競爭。當局的如意算盤是,通過現金津貼的方式,將部分申請文職的人士吸引到餐飲、零售、保安、安老院護理等空缺多請人難的職位上去,從而達到提高就業的目的。

有關計劃看似頗為吸引,實則無的放矢,中看不中用。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有工無人吼」源於人工低、工時長、交通不方便及工種厭惡性等四大原因,如護理工作的薪酬不算太低,但由於工時長及厭惡性,仍然乏人問津,可考慮限制護理員的工時、增加輪班人手等方法增加其吸引力,這才是對症下藥。可惜港府官僚習氣嚴重,官員總是高高在上,在不了解實際情況下,為了應付輿論壓力而閉門造車,一廂情願的結果很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浪費公帑,又達不到刺激就業、解決錯配的預期目標。

其實,本港失業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部分人學歷低、技能低,又沒有工作經驗,很難投入勞動市場,針對這部分人,當局應加強就業培訓。另一個原因是,部分工種薪酬太低,不具吸引力,試想想,如果辛辛苦苦打工的報酬還不如坐在家中領綜援金,怎麼可能吸引失業者重投勞動市場呢?尤其是綜援制度審查寬鬆,經常出現濫用的例子,必然令當局「利誘搵工」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歸根究柢,香港是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兩極分化愈來愈嚴重。一方面,本港百萬富翁數目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貧窮人數也在持續上升,約六個市民之中就有一個是窮人。港府統計處日前公布調查報告顯示,本港就業人口時薪中位數約五十八元,二十七萬人時薪低於二十七元,還有二萬八千人的時薪不足二十元。須知本港百物騰貴,生活指數高昂,一個普通的飯盒也要二、三十元,時薪不足二十元養自己尚成問題,遑論養家餬口。對於以「紐倫港」自居的香港來說,這不僅可恥,而且可悲。

鑑於在職貧窮問題日益嚴峻,因此就最低工資立法已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然而,最低工資設在甚麼水平才合適呢?目前勞資雙方都在開天索價,落地還錢,勞工界要求時薪不低於三十三元,而商界指時薪應為二十四元,更有人聲稱訂在二十元「殺傷力不大」,雙方差距太大,一時間很難達成共識。事實上,不管將來時薪建議在甚麼水平,都會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一場激烈爭論在所難免。

山雨欲來風滿樓。港府刺激就業招數已老,只好濫竽充數,而就最低工資立法又是燙手山芋,勞資雙方各有各說、各不相讓,已成騎虎之勢,有可能進一步激化勞資矛盾,若處理不慎,隨時會引發另一場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