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有姿勢無實際 推動足運純吹水

香港足球代表隊在東亞運勇奪金牌,令本地足運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焦點,連一向對足球發展不聞不問的港府亦忽然熱心起來。當局昨日宣布接納顧問研究的建議,未來五年將投放七千五百萬至一億元,支持港足向前發展。

港府去年六月委託顧問公司研究本地足球發展,認為本港足球有發展潛力,並提出四十九項建議,包括改革足球總會、加強青少年培訓、成立新的職業聯賽、成立足球專責小組跟進各項計劃的進展等。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誇下海口,要在五年內將港隊的國際排名,由現時一百四十三位提升至一百位。

這份顧問報告表面看來洋洋灑灑、面面俱到,但細究之下不難發現,部分建議不是來得太遲,就是流於表面化。以成立足球訓練中心培養年輕球員為例,其實由退役球員開辦的足球學校已營運多年,港府現在才如夢初醒,驚覺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可說是後知後覺。正如有學者指出,顧問報告的建議,有不少本地球圈人士早於十多年前已提出,擔心港府只是「得個講字」。

退一步說,就算顧問報告提出的建議真的能對症下藥,協助本港足運發展,無奈港府口惠而實不至,未來五年僅投放七千五百萬至一億元推動本地足球,這筆款項相對於以往每年七百萬元撥款來說,無疑有一定改善,但依然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高官們口中所謂推動本地足球運動,說到底只是葉公好龍,儘管滿口漂亮話,實際上純屬吹水。港足奪東亞運金牌後,高官們不忘抽水,曾蔭權更高調表示這是他○九年最開心的一天,可惜到論功行賞時,當局只肯向港隊成員提供為期一年的每月六千五百元津貼,小裏小氣也就罷了,當局連資助名額也要討價還價,港隊大軍共二十三人,但只有落場比賽的二十人獲得資助。當局連獎勵運動員也如此斤斤計較,指望他們振興本地足運,無異於緣木求魚。

港足奪金後當局才煞有介事表示接納顧問報告,與其說展現當局推動足運的決心,倒不如說是趕時髦的一場口水騷。港府多年來對本地足球發展漠不關心,多數球隊連最基本的場地也沒有,要像普通市民一樣訂場練習,足球員甚至被排斥在精英運動員的資助行列之外。港府到今日才大聲疾呼要振興足運,其誠意和決心實在令人懷疑。

當然,後知後覺總好過不知不覺,如果港府是真心扶持本地足球,也算是亡羊補牢。問題是,港府長期以來缺乏全面的體育政策,往往是某個項目在國際賽事獲得佳績,就頭腦發熱要發展該項運動。李麗珊奧運會摘金,政府揚言要發展滑浪風帆;李靜和高禮澤奧運奪得銀牌,當局又說要訓練乒乓球新秀;黃金寶亞運稱王,當局又將焦點轉移至單車運動,無奈港府往往只是三分鐘熱度,風風火火一輪後,一切又不了了之,回復舊貌。

本港足球其實曾有一段輝煌歷史,被譽為亞洲足球王國,不少球員甚至曾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賽事,最近離世的尹志強便有「亞洲第一中鋒」之稱,見證本地足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光輝歲月。近年本地足球每況愈下,國際排名不斷下滑,主要原因是長期缺乏支援,以致水準不斷下降,賽事乏人捧場,球員收入日減,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形成惡性循環。港府與其大吹大擂,倒不如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加強青訓資源,為本地足球提供更多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