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大得不能管 就要拆骨

摩根大通上月公布投資信貸指數衍生工具勁蝕逾二十億美元,消息震驚市場,至今餘波未了,行政總裁戴蒙在香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到國會作證,就損失解畫。今次聽證會大有名堂,議題是「風險管理崩潰:摩根大通出了甚麼差錯」,戴蒙必定成為眾矢之的,難逃議員質問,無論他怎樣落力辯解,相信都難以洗脫「風險管理原來是任你估」的負面形象。

在預先寫好的證詞中,戴蒙承認交易員承受了本身也不清楚的風險,管理層又沒有做好監控,令虧損一發不可收拾。今次「炒燶事件」最諷刺的是,摩通一向引以自豪的「組合風險對沖」本應用來降低整間銀行的貸款組合風險,最後竟帶來更大的風險。究竟風險管理出了甚麼問題,真的無藥可救嗎?

根據摩通出事後的公布,組合風險對沖有個十分關鍵的概念名為「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或VAR),用來評估這些超複雜交易可能面對的損失。按照初步「死因研究」,問題顯然出在VAR失準,不但沒有準確計算可能出現的風險,就連交易員是否明白在甚麼地方出錯也是一大疑問,不排除因而作出更多和更嚴重的錯誤投資決定。

以VAR為核心的風險管理模型並非新事物,在銀行業很普遍,可是這個模型與很多風險管理模型一樣,除了依賴歷史數據做分析之外,對市場變化的判斷存在不少靠估成分,輸入的數據橫跨的時間長短不同,得出的結論完全不一樣。此外,對市場方向有不同的判斷或假設,也會令風險數值完全改變。就算是最精明的專家,也不可能窮盡市場變化的所有可能性,結果往往以「輸大鑊」收場,摩通只是一例。在金融海嘯中爆煲的保險巨頭AIG,同樣衰在風險管理模型失準之上。

如果風險管理不可靠,為何不斷提醒投資者要管理好風險,豈不是廢話?其實,重點並非叫人甚麼都不做,而是「對風險管理也要做好風險管理」,簡單來說就是風險管理要分散來做。市場智慧常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在風險管理範疇,便是不能依賴單一風險模型,也不應把太多複雜投資組合混在一起,讓風險互相激化並以幾何級數增加。

這對銀行、金融業以至投資者有何啟示呢?監管機構對一些複雜得難以令人明瞭的交易,應禁止再以極為複雜的風險管理模型,作為僅有的安全保證;當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變成大得不能管理時,便要把不同業務及投資組合拆骨,各自為政可把各自的風險範圍縮小,既易於管理,也可避免火燒連環船。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