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舉行一年一度的投資者策略日,除了股東關心之外,相信其他投資者亦會金睛火眼,因為可窺見歐洲以至國際大型銀行的改革效果,從中判斷他們是否已擺脫金融海嘯爆發後幾年間銀行業面對的爛攤子。很可惜,滙控各項策略的回顧與展望,並未令人雀躍,被股民暱稱為大笨象的滙控仍未走出陰霾,股價再次起舞的日子依然遙遠。
企業每遇上逆境,精簡架構、裁員、減省成本是例牌動作,滙控沒有例外,去年的策略日宣布全球裁員及出售非核心業務,到了今年照樣把出售資產掛在嘴邊。不過,向自己開刀節流總有個限度,不可能無止境縮下去,治本之道要靠增加收入,但這方面仍然困難重重,尤其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相信投資者也不敢寄予厚望。
其實,這些問題絕非滙控獨有,而是歐美銀行業普遍面對的困難,因為容易賺錢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在金融海嘯爆發前,銀行業賺大錢並非全靠本身的資本投入,而是善於利用「金融槓桿」,以最少資本來做最多生意,利潤豐厚兼且股東回報驕人。現在顯然已沒有這支歌仔可唱,資本要求收緊,金融槓桿大幅降低,搵錢自然難了。
這個變化亦標誌着「全能型銀行」難以為繼。在資本少、槓桿高的年代,很多銀行傾向瓣瓣做,市場愈大、客戶愈多愈着數。現在當然不能重施故技,在自有資本愈見珍貴時,惟有放棄非核心業務,撤出無利可圖的市場,還要把分割的市場和業務整合增加協同效益,在內部互相轉介生意,肥水不流別人田,可見要增加收入的確比以往困難得多。
正所謂禍不單行,環球經濟差本來已為銀行業帶來麻煩,而收緊資本監管要求更是揮之不去的噩夢。評級機構惠譽最新的研究顯示,包括滙控在內的全球二十九家具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銀行,如要在二○一八年滿足《巴塞爾資本協定三》的標準,合共要籌措超過五千六百億美元新資本,又或甩掉五萬五千億美元的資產。這個數額相當於該批銀行去年盈利的三倍,結果可想而知。
資本要求如泰山壓頂、經濟差令生意難做、瘦身又有極限,股價怎可能起舞呢?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指目前的市帳率為一倍,已經比歐洲同業好得多,但實際仍然是很低。如果盈利無法大幅增長,同時又要額外增加資本,便只能在削減股息或削減薪酬花紅方面入手。除了經營策略之外,銀行管理層的薪酬花紅,將會成為另一個與股東正面交鋒的戰場,滙控如是,其他銀行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