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告急已是市場共識,實際有幾急?總不能憑空想像,要有量化分析才能客觀評價。昨天公布的五月份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便很有參考價值。官方PMI主要反映大型企業的表現,在連升五個月後掉頭回落,跌幅更是遠超預期,勉強站在五十的盛衰分界之上;至於被視為代表小企業的滙豐PMI同樣掉頭向下,收縮程度惡化。大中小製造業齊告急,內地經濟已面臨失速。
根據官方指數的各項分類表現,大致可勾劃出製造業的經營狀況有幾差?整體而言,企業的生產顯著放緩,已到了盛衰臨界點;新定單收縮,預示市場需求下滑;原材料庫存按月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是減產的另一佐證;購進價格跌幅十分誇張,可見經濟大氣候惡化得很快;從業員指數回落,代表勞動力需求已受打擊。
由於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的走勢,向來有季節性規律,通常在六、七月傳統出口淡季會回落,直至八月出口定單重臨才回升,這規律多年來無太大改變。換言之,官方指數在未來兩個月,進一步回落至盛衰線以下陷入收縮,真是一點也不出奇。由此推敲,內地第二季經濟增長肯定無運行,甚至連官方百分之七點五這增長目標也不保。
很明顯,內地經濟面臨的困難,已不是增長減速那麼簡單,而是有失速的危險,對製造業必須及時施以援手,否則將會出現大規模停產倒閉。中央首先要做的毫無疑問是減息,由於近期信貸需求疲弱是源於市場需求不足,減息的急迫性已經不在於刺激需求,而是設法減輕企業的經營成本,讓他們可以捱下去。不過,如果同時減基準存款利率,又怕加劇存款流失,所以最好是進行「不對稱減息」,只減基準貸款利率而不改動存款利率。
在減息之餘應該同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這與減息的急迫性是如出一轍的,目的已不在於營造一個寬鬆的貨幣環境那麼單純,而是在存款大量流失之下,透過減存備率來改善「貨幣乘數」,保證廣義貨幣增長仍能維持在正常水平,避免流動性枯竭造成惡性循環,加重經濟下行壓力。
事實上,製造業陷入困境的並非只有中國,昨天公布的其他PMI顯示,亞洲及歐洲製造業亦普遍收縮,意味着中國難以依靠其他市場,必須靠自己創造需求,官方投資提速是勢在必行,但選擇那些範疇必須有分寸,重點應是幫助企業消化庫存、維持合理生產,而不是投資於新增產能或擴大生產規模,否則不但無法幫助製造業脫困,反而令產能過剩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