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足撐持 樓市旺得存疑

本港樓價再創「癲價」,但五月上中旬股市大跌,經濟增長和出口數據顯著下滑,走勢預兆風險,更應防範泡沫爆破的危機,下任特首需小心引導樓市走回正軌,市民亦勿為「供平過租」的迷思,高價追貨接火棒。樓價指數上周終衝破九七年高位的心理關口,十五年「樓蟹」的日子都可捱過去,更加深人們認為樓價長線只會升、不會跌的信念。

有別於股市,樓價的周期性長得多,但股市與樓市的關係毋庸多言,兩者均是現金以外的主要資產財富,縱有背馳現象亦會是短暫。港股由去年四月跌到十月足有半年之久,股市往往跑先樓價,後者要遲三數個月方陸續出現減價求售,至今年又再生龍活虎,復甦之快匪夷所思。看股市今年大上大落,對樓市亦應起警惕之心,首季港股何嘗不是小陽春,五月逆轉又迅雷不及掩耳。

如果股市下跌可歸咎為「五窮六絕」或「秋官效應」等魔咒,樓市當然毋須理會短期的興波作浪。可是事實擺在眼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四月份經濟數據大不如前,本港經濟增長和出口數字乏善足陳,即使作為樓市中流砥柱的內地大豪客,亦開始購買力下降,脆弱的經濟再難支撐樓價獨強。

今年首季樓價上升百分之五,但同期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零點四,市民暫時未必感受到經濟回落的後果,另一些數字尚且為樓市上升提供理據,例如香港最新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三點三,中高薪僱員過去一年加薪超過百分之六,有能力置業的比率亦上升。但要注意的是,失業率和加薪幅度是滯後數字,外來資金隨時「班資回朝」,經濟可短期內急速惡化,但買樓是供款超過二十年的人生負擔,豈能輕率入市?

即使被視為辣招的額外印花稅,亦不足以阻撓短線客獲利,置業者很容易被眼前利所誘,供平過租固然是最大的誘因,其他因素如利息水平極低和全球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均是推手。無可否認,置業有主觀的情意結,也有客觀的環境需求,但經濟狀況仍是最重要的根源,樓房始終是一項商品,不離供求定律。

股市升跌平常事,但失控的樓市一旦硬着陸,其後遺症較股市兇險得多。因為有閒錢才會買股票,惟樓市卻背負家庭的身家財產兼欠下的銀行債務,定必嚴重影響消費能力。現下是新舊政府交接期,形成政策空隙,公屋和居屋建成要數年之後,增加供應遠水不能救近火,到一四年私樓落成量才會開始顯著增多;美國屆時亦可能會重啟加息步伐,但防患於未然,樓市泡沫不能再任由擴大,新政府需引導樓價平穩發展,放縱讓其狂飆和用藥過猛皆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