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重商業考量 逆按揭難言吸引

醞釀多年未成事的「安老按揭」,按揭證券公司已敲定明年中推出,目前正有條不紊地落實各種安排。終身計劃初步匡定每百萬元保費為每月四百元,一年四千八百元,相當於千分之○點四,收費不算低。俗稱逆按揭的業務,不是甚麼創新,不過是從成熟福利國家那裏,移植過來的金融業務,被冠名「安老按揭」後,可謂帶有些少慈善或福利色彩,正如有表態支持的銀行,聲言是「基於社會責任」支持,可見勉強之情。無論如何,逆按揭說到底還是一盤生意,並不能完全擺脫商業考量。

這個逆按揭話題,之所以講到「老掉牙」才有眉目,得以付諸推行,無非受阻於商業考量,相比正按揭業務,逆按揭風險大、無肉食,銀行不願「落疊」推行,借助按證公司「保底」,銀行才被引入甕中。當然,按證公司的保底也曾「精算」了損益。另一邊廂,市民受落程度有限,道理很簡單,欲參與者也會計算得失。正是各方利益算盡之下,找到多贏的平衡點,難度自然很大。

逆按揭業務,依專家分析是政府應付人口老化的策略,與其說是為退休長者安享晚年,不如說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甩包袱」。回歸以來至上個財年,政府財政七年盈餘、五年虧空,財政實力不足應對危機衝擊不說,更要保得住公務員優厚退休福利,已乏餘力充分支撐社會福利,人口老化自然成其緊縮的藉口。於是近年推出強積金後,再綢繆全民醫保,直到當前推行逆按揭,本質都是榨盡市民收入,盡量卸掉財政負擔。以此為論,借力按證公司促成逆按揭業務,且不說按證穩賺與否,就算蝕些少,對政府財政負擔來說,也是吃小虧佔大便宜的好事。

在政府「甩包袱」理念主導下,正如歌詞所唱「我拿青春賭明天」,年輕人用強積金「賭明天」,老來境況好壞靠強積金回報多寡;眼下步入晚年的老人,將可用逆按揭「賭明天」,長命的就顯得着數些。(另一種情況是,樓價跌則着數些,但以十數年周期論,樓價跌機會微。)然而,根據推算,估值二百五十萬元的物業,做二十年逆按揭,每月可收取五千二百五十至七千五百元。以這數目維持退休生活,比一對老人住公屋、拿綜援雖好一些,但談不上理想生活,充其量不依靠政府,有志氣自食其力清貧終老。

在這樣的計算下,對逆按揭可以在本港普及難以樂觀。逆按揭能提供的得益不大,同時,現時坊間有些「退休年金」保險計劃已可提供,逆按揭難言別具吸引力。且看歐美及新加坡等地,營運多年都難成氣候,美國普及情況也只是稍好而已。香港按揭業務已養成銀行盈利胃口,難以寄望在盡社會責任前提下,犧牲收益力拓逆按揭業務。說到底,逆按揭要成氣候,主力靠政府主導和包底。一般的起碼包底,或者算盡損益,力謀不蝕有賺,逆按揭的利得天平勢必向商業機構傾斜,難免終為市民棄用,要營造足夠吸引力,政府的承擔顯然須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