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政策唱舊調 經濟疑難未曾消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重點定調,為周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台明春「一年之計」提供指引。「局內」會前會後,局外已勁吹政策風,焦點聚於宏觀政策組合的變化,就是貨幣政策由寬鬆轉為穩健,與積極財政政策搭配,構成「緊貨幣」與「寬財政」的組合,主要對應兩大目標:以「緊貨幣」抑通脹,及以「寬財政」穩增長。

事實上,定調雛議應是在十一屆五中全會已敲定,而央行實則近來已在執行貨幣政策「轉軚」進程,近期動作頻仍,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已輪番揮出,現在等的不過是一篇「白紙黑字」的政策宣示而已。在近兩個五年規劃中,穩健貨幣與積極財政的政策組合曾一再出現,但應對的經濟形勢差異很大,一年復一年過去,這對政策「搭檔」,看來並未解決固有的經濟疑難。

在宏觀上,至少由○二年政策定調的「擴內需」,近幾年一再定調的「調結構」,現在不是還在彈着這樣的舊調?GDP論英雄、論績效,不是至今還餘威猶在?政策的實效疑問重重,令人懷疑要麼政策缺失,要麼執行缺失,甚或政策、執行都缺失。顯然,政策、執行都缺失是不乏實據例證的。

政策描述用「穩健」、「積極」,很具中國特色。以貨幣政策而論,比起一般所指的寬鬆、中性、緊縮的明快易懂,其含意顯得籠統寬泛,寬泛則形同模糊。有解釋認為,以貨幣政策當前轉向穩健為例,不一定是回歸常態,或介乎寬鬆與從緊之間的中間狀態,也可以寬利率、緊信貸,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與緊縮貨幣總量控制的組合。穩健貨幣政策說穿了,就是央行認為適合的貨幣政策。

這樣定性貨幣政策,決策掌控了靈活性、游刃度,但不能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引導資源配置,政策定調一陣風,風吹過去就無這回事。在內地不難看到,許多企業只關心銀行貸不貸到款,對貸款的利率懶得管,企業實際也很難循貨幣政策預期,去規劃經營。政策缺位體現為不確定,有政策無凝聚力,以致上有政策下無認知自行其事;執行缺位則體現為上令不足下效,或者下效偏離上令。

中央以「寬財政」搭配「緊貨幣」,與意圖抵銷經濟增長受緊貨幣制約有關,意味着抑通脹雖然成為年內重點關注,但經濟過度放緩亦非中央所願。當中牽涉到潛在的風險,一旦抑通脹不成,反而致使經濟停滯不前,陷入不願見的滯脹困局,比單純通脹困擾更為複雜化。事實上,靠積極財政發力擺脫滯脹,仍具不確定的風險,因為制度性的重稅負傳統,在內地根深柢固,財政歷年小施恩惠,並未改變制度傳統。

歷史一再顯示,內地經濟宏觀調控是低效的,有的年份猛藥辣招收效一時,假以時日亦會舊病復發。為甚麼十多年講調結構,現在還在主催調結構,調結構如同魔咒上身,卻始終未曾降服魔頭。明年定調「緊貨幣」搭配「寬財政」,是另一輪政策威力的考驗,中央要打好這一仗的主觀願望不消說,問題是客觀方面,能用好政策,達致正本清源,市場還是將信將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