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怎會無冷熱 輕忽處理禍臨頭

熱錢囤港伺機狙擊中國,近日成為內地和香港熱烈討論的話題,內地央視報道囤港熱錢規模達十萬億元,言下之意,暗指本港當局沒有做好熱錢監管工作,擔心香港成為熱錢囤集的基地,趁機顛覆內地經濟,成為內地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心腹大患。

面對這個頗嚴重的罪名,香港政府官員,以至專家學者,紛紛加入解畫行列,若不是淡化央視所代表官方的色彩,就是拚命舉出各種理由,力陳十萬億熱錢駐港是荒謬和不合理。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更另闢蹊徑,認為金錢根本沒有好壞之分,只要好好利用,大量資金湧入就會變成好事。這種說法與「黑貓白貓論」頗為相似,至於能否令內地財金當局釋疑,不妨拭目以待。

究竟甚麼是「熱錢」?目前有各式各樣的講法,對本港而言,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急急自辯,而是盡快了解內地當局對熱錢的理解,以免雞同鴨講,費時失事。坦白說,以內地經濟發展的前景,以及人民幣易升難跌的軌迹而言,覬覦內地的資金規模又豈只十萬億之數。至於這些錢是否囤積在港,分別根本不大,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資金調動可以在彈指間便完成。

熱錢是全球關注的問題,這點相信毋庸置疑,熱錢氾濫為禍全球,始作俑者是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大開水喉,成為熱錢供應源源不絕的禍端。過去兩年,全球資產市場價格急漲,與反映實體經濟表現的指標作用愈行愈遠,全是拜熱錢的「功勞」所賜。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區內多個新興市場,即使事隔久遠,大家至今仍猶有餘悸,也是熱錢興風作浪的結果。

如果說內地媒體聲稱囤港熱錢有十萬億之數是誇大的講法,認為資金本質無好壞,更無冷熱之分,資金湧進香港,主要是看好內地經濟,本應值得高興,這些話恐怕是走到另一個極端,也將話說過了頭,將全球央行嚴陣以待,慎防熱錢來犯的部署,一竹篙打成「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行徑。

即使理論上金錢作為交易、儲蓄及投資工具,本質上是中性的,也不可忽略作為資金管理者的個人或機構並非中性,他們各自懷有不同的投資目的和取向,對於所追求的回報速度和金額多少,也大有分別。須知熱錢絕非普通的投資資金,而是來去匆匆,缺乏對一地經濟發展的承擔,是新興市場聞之喪膽的「金融蝗蟲」,絕不可等閒視之,否則最終只會自招損失。

香港與內地經濟唇齒相依,沒有人希望香港成為顛覆內地經濟的基地,內地有嚴格的資金管制,尚且不能完全阻截熱錢流入,何況香港是資金自由進出的地方,不少對沖基金已經視香港為對沖內地市場及進行套戥活動的提款機。香港必須明白本身市場的開放性,對內地經濟和金融市場所構成的潛在風險。

香港財金當局當務之急,應該是關注熱錢進出的變化,加強與內地財金當局的溝通,了解他們憂慮所在,加強中港兩地在金融事宜的合作和配合,而不是簡單一句有熱錢或無熱錢,將問題按下不理,這樣做對本港和內地均無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