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內一項有關物價的數據、一次出其不意的加息,觸動了內地的通脹神經。民眾「菜籃子」、「錢袋子」傳遞出來的通脹弊端,把民怨逐漸熱炒起來,與此同時,官員的聲音也多起來,上自總理、下至部長都在表示「關注」,口頭的抗通脹對策,也一套套地放出了風聲,總之,自下而上通脹的神經開始繃緊。消費物價指數(CPI)那個百分之四點四的數字,同通脹引起的震盪顯示極大差異。
中國決策層當初有「管理通脹預期」這一說,現在眼看通脹已不再僅僅是「預期」,已成了張牙舞爪的老虎,正氣勢洶洶地撲向實體經濟,但是還未見有效手段困住這隻猛虎。通脹兇猛勢頭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不是一朝一夕驟然殺到的,是未有防微杜漸之功,是「管理」塞責而至養虎為患。要抗通脹不能不問責——問問政策的責任,通脹發生、激化是民眾及企業無能為力的,完全是管治的責任。
首先,決策人講多做少。通脹逐步升溫已是近一年的事,有關通脹對策講得不少,由總理到部委官員都在講,甚至不乏體恤民情之詞,但很長時間裏針對通脹政策出招很少,專家主張的緊縮銀根包括加息,政策敲敲打打只做修修補補工夫,遲遲不肯出硬招。雖然央行行長三個月五度就貨幣政策發聲,也是直到近期才加息四分之一厘,對於通脹的壓抑作用,完全被貨幣超發、信貸超標沖銷乾淨。官員以講代做,莫非篤信其官威能有一言九鼎之效,一輪「口術」就能把通脹降溫?
其次,政策理念走偏鋒。通脹是貨幣現象,這是普世認同的理念,專家認為內地通脹是貨幣超發形成的,官員偏偏拒認這門道理,不但有人找了諸多理由輕描淡寫通脹,亦有人力主提高通脹容忍度,更有人主張改動CPI數據的構成,目的無非將數據揭示的通脹改頭換面,都是繞開通脹走偏鋒的招數。自從經濟倒退、通縮出現開始,有關通脹比通縮好的觀點盛行,決策就出現摒棄通縮、擁抱通脹的傾向,這是失去防微杜漸意識的原因所在?
理念走了偏鋒,治通脹就不能對症用藥,難道官員以為依據中國國情,通脹就是好東西?以為依據中國國情,通脹就不是貨幣現象,與貨幣政策運用優劣無太大關係嗎?也就以為行政招數在手,就是「管理」通脹的有力手段,只要行政出招就無往而不勝嗎?若然不是,有甚麼足以解釋當成熟經濟體畏通脹如虎時,中國敢於養虎為患呢?
最後,出招總錯失時機。當底定百分之三的通脹率是政策目標時,百分之二以下的通脹率,皆是政策擇機出手的時刻,愈是等到超標,出手往往愈多顧忌,在通脹攀升形成趨勢時,坐等僥倖是不智,官員缺乏面對通脹不手軟的氣度,甚至相信全年通脹仍可「達標」,造成誤判形勢遲滯政策出招,與韓國趁美元反彈立即加息,不能相比。現在民怨升溫、儲蓄搬家、搶購成風,證明恐慌已在蔓延,當局勿說「口術」難阻,動真格的政策群出,也未必能澆熄業已燃燒的通脹大火了。政策遲滯錯失時機,到當前政策出招已嘆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