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景氣轉弱 內地增長勢減速

摩根士丹利十一月中國經營景氣指數降至五十一點一,連續第二個月下滑,且下降幅度明顯。調查顯示,在政府持續加強防通脹調控下,中國企業經營景氣明顯惡化,也暗示經濟增長動力,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減弱。基於這種變化,摩根士丹利的報告認為,十一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將呈現回落。

十月份中國物流與採購聯會公布的PMI,還錄得五十二點八的數值,強烈顯示製造業動力上升。意想不到的是,十一月即可能「變臉」回落,「變臉」之快如摩根士丹利所言,與政府強化防通脹調控有關,凸顯逆變是直接由政策造成。事實上,企業對未來盈利的預測,也恰好由十月的相對樂觀,轉為相對持平,業務增長、價格上漲和盈利空間都開始樂觀不起來了。

造成這種局勢是防通脹調控使然,政策措施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可分兩頭看:一是政府高壓的行政措施,打窒了企業因應成本的盈利計算。早幾個月企業在為生產安排採購原材料,到出產品應市時,政府一紙禁漲價令,企業硬生生承受了原材料的漲價成本,而不能轉嫁下游,當然,能源被禁漲價,使非能源企業得益,但問題是盈利失去了可以預計,致使企業不敢擴大生產。

二是貨幣政策、信貸政策不明朗,企業吃今餐不知下餐。內地央行經常出其不意緊縮,一回數量型,一回價格型,一回組合拳,無趨勢捉摸,無規律可循。銀行信貸亦如是,央行一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不知哪個水平見頂收手,未來信貸緊不緊,緊到甚麼程度,不但企業不知,恐怕銀行亦不知。試想,這樣的情勢下,企業怎能籌劃經營前景?

以出口為主要市場的企業,受阻滯更甚。雖然加息與升值一向為政策大忌,但通脹逼得急時,不能排除當局會對內加息、對外升值雙向出招,當前愈來愈逼近這樣的緊急形勢,出口企業又豈能不防備,出其不意吃這麼一記悶棍,以致經營失算?顯然,企業為保險起見,對經營採取見步行步,放緩擴張實屬無奈,卻是精明選擇。

當愈來愈多企業對經營擴張抱持審慎,整體經濟增長放緩就毫不奇怪。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相信也盡在當局意料之中,其實,目前中央的政策選項,已由擔憂「二次探底」保增長優先,轉向日後抗通脹優先,亦即意味着對經濟增長放緩是有足心理準備的。如若看得遠些,今次經濟變局引起的改變,將是不可能還原的,至少出口產業的規模、對經濟的貢獻,已無法回到從前的榮景。

內地企業經營面對變局,嚴格地說已不是擴張與否的問題,而是經營需要轉型,適應產業新局面,包括藉廉價勞工的低成本經營一去不返。不過,企業當前卻面對難以踰越的困境,包括內地經濟全局結構失衡,在通脹當頭之下難以轉型、理順;政策不明朗使企業資產配置難以踏上正軌,而無法主動擇路轉型;國際大氣候不確定、多變數,隨時引發重大經營風險。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抗通脹很難,保增長亦不易,市場是時候降低相關預期了。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