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藉印花稅三級制、收緊住宅按揭,祭出鐵腕打壓炒家,無疑想在屢屢出口術無效後,或者增加供地遠水難救近火後,寄望憑此辣招有效扼制需求,挽回政策無效、一再失威的局面。招數既出,其辣招難煞炒風、反傷用家的實質,立即被批得體無完膚。高官亦承認,措施會使短期炒賣的投機活動收斂,連非短期的物業成交也會淡靜下來。意味着港府本就深知傷及用家,也不惜祭此鐵腕,乃是「發窮惡」,自覺遏炒技窮發惡,明知「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也要挺槍一試。
到今天發急地步,政府能怪誰?首先是長年以堅持勾地行之有效為名,行托高樓價之實,製造了嚴重的供應斷層,以致其後樓價失衡飆升難遏;其次是樓價升勢迅猛,卻矢口不認泡沫風險,錯失防微杜漸良機,反而放縱樓價升勢;最終,意識高樓價須防,也只曉得細眉細眼「擠牙膏」式出招,樓市不放在眼內照升如常。一再誤判形勢、一再錯失機緣,終於搞到尾大難掉,被迫要出辣招。
政府自認非短期的物業成交會淡靜下來,有望被市勢所證實,但仍不排除其低估對用家的損害。同時,政府自信其招數會使短期炒賣的投機活動收斂,恐怕卻是誤判形勢之尤。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對炒家的認知,有淪於經驗主義的謬誤,對形勢的獨特也疏於研究,使其那份自信勢將成為自娛的素材,現實的笑柄。
政府流於低估炒家的實力和得勢。政府屢誤打擊炒家的良機,使炒家已史無前例地坐大了。眾所周知,本港樓市近年升勢,不僅一舉回到金融海嘯前,更使多數樓盤回到九七前,甚至因為牽動舊樓重建的神經,舊式唐樓炒高至嘯前豪宅價。樓價升勢迅猛、波及面廣,成為炒家迅速壯大的樂土,不僅不少炒家一個月炒幾轉,而且身家以億計、以十億計的不在少數,同時十數個單位在手的大有人在。不言而喻,炒家與政策對峙、抗衡的實力可謂前所未見。
除了實力坐大,市場氣候、買賣大勢也在炒家這邊。先是港息跟隨美國,將長時期內維持在低水平,掃除對近期加息的憂慮;再是銀行水浸,又來一波量化寬鬆,資金極度充裕前所罕見;更由於通脹升溫,磚頭資產有價,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市場需求有增無減。形勢如此炒家有恃無恐,即使略有困難,炒家亦毋須恐慌拋售,可以在有利的形勢下從容減磅,並藉減磅與政策鬥耐性。
市場的現實與政策的取向,仍然有利炒家。市場的現實除上面提及的從容減磅條件,還有樓價炒高之餘,租金也被大大炒高,炒家持貨不欲減磅亦可轉租,「以租養盤」等政策風頭吹過去。政策取向受到質疑的是,對短期轉手交易徵收額外印花稅,原意應是懲罰炒家,但實際向買家徵收,由於有貨在手的是炒家,措施實質是放生炒家,買家額外繳稅變相抬高樓價。
港府憑辣招與炒家角力,屢因遲出招而終至急就章奮力一擊,致使政策落後市場大勢,目前時勢在炒家這邊,政府想憑辣招挽回政策敗績恐成徒勞,更堪憂慮過猶不及損害用家、重創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