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廈之建議始於去年的施政報告,原意為六優產業提供發展空間,讓空置量大的舊型工廈得以靈活變身,補充土地及租金較廉價的商業樓面,問題是在市場經濟熱潮下,工廈的業主即時調整租金,首當其衝的是一眾小型藝術團體,生存空間被擠壓。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半年,樓市不斷升溫,政府雖然出台極多「招數」,但似仍未見效,活化工廈令人憧憬政府可能容許工廈變身成為區內小型住宅單位,租售均可,偏離活化之原意。
其實施政報告公布之初,業界即議論紛紛,認為工廈用地可改為酒店,甚至住宅,只要通過城規會的審批及符合屋宇署的條例即可,雖然有關規定對住宅密度和上蓋覆蓋率等的限制較工廈嚴格,但並非沒有可能。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行的公共政策要按社會變化作出適當調校,發展商手上的土地,亦可以重新規劃及補地價,轉為住宅用地,暗示政府會靈活處理土地與房屋政策,不排除活化工廈可以更具彈性的方式滿足住宅用地的需求,難怪工廈前景看俏,租金大幅飆升。
藝術團體捱貴租,經營環境如雪上加霜。早前約三百名藝術工作者遊行抗議,反對活化工廈令租金急升,「趕絕」藝團,更要求藝發局向政府反映不滿。
林局長出口術加以安撫,表示會透過兩個方向協助藝團:其一為游說政府購買工廈再租予藝團;其二為推動申請改裝工廈的業主,在享受優惠之餘,能撥出一或兩層樓面,以較廉宜的租金租予藝團。政策多變,在商言商,藝團難寄厚望,只能好自為之。
舊型工廈本來是「瘦田」,所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政府缺乏長遠規劃,頭痛醫頭,臨急抱佛腳,活化工廈的變數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