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未見其利先受其害

活化工廈政策將於四月一日正式推出,地產發展商雀躍,藝術團體及其他小租戶則極感憂心,怕租金大升,生存空間被扼殺。在地產市道熾熱、市區樓宇供不應求、中產置業困難的情況下,工廈的改裝與拆卸重建,亦無可避免受到牽引。

去年施政報告的賣點之一,是搞活工廈,通過免補地價和分期補價的措施,重建項目於五年內完成,改裝則須於三年內完成,使發展商於短期內有足夠誘因活化一批工廈,帶動區內的經濟,吸引新產業進駐。

現時全港約有一千五百幢工廠大廈,政府希望經過活化之後,能提供空間供六優產業發展所用,如檢測認證之實驗室及測試中心,醫療服務之私營醫院及診所,教育產業之學校課室及學生宿舍,以至文化創意之藝團創作及演練等。可惜好心做壞事,一盤生意之下,租金應聲而起,迅速飆升,對藝團造成未見其利先受其害之慘況。

在「大市場、小政府」的現況下,活化工廈變成一盤利潤可觀的大生意,改裝成酒店最具吸引力,轉化成骨灰龕也大有市場。政府低估發展商之影響力,加上強制拍賣門檻大幅下調至八成業權即可,在工廈與商業用樓市值相差高達一倍的情況下,租金有明顯上升的空間。

顯而易見,即時受到打擊的是小型與地下藝術團體,本來可以用廉價租金保有生存空間,不論排練、演出或展覽,較有利於磨練、發展與逐步壯大及維繫地區網絡,對於年輕一代的邊緣藝術工作者,尤其重要。

活化工廈,適得其反,業主大幅改裝廠廈後,大條道理向租戶加租,所謂創造新產業發展的空間條件,實在不知從何談起。所謂政府購買工廈再租予藝團的講法,亦有欠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