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外購不易 得手後發展更難

吉利成功收購富豪汽車(VOLVO),一家民營企業成為一家百年老店的新主人,具有破天荒的獨特意義。內地對收購謳歌讚美就毫不出奇。收購一定程度顯示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魄力和成功,有國企力所不及優勢,當中不完全是收購壁壘的分別,因為發動收購的吉利當家人,據稱早在○二年就預見了福特可能出事,萌生收購富豪汽車的念頭。收購的始末至少體現這家民企對全球產業形勢的認知或遠見,以及銳意達至目標的韌勁,恐怕是處處有政策護航的國企不能企及。

收購成功還在慶賀的歡欣中,溢美之詞充斥,諸如「蛇吞象」、「平民迎娶公主」之類,其實遠遠不足說明真實內涵。從品牌地位而言,吉利的收購不是平民迎娶公主,是平民入贅皇家。原因是收購以後,富豪還是富豪,吉利還是吉利,兩個獨立運作的品牌,只是老闆同是一人而已。從中未有整合的機會,也談不上協同效益,甚至不派人去管理,戲稱為「港人治港」方式。

抱持這樣態度,聰明之處是迴避了企業文化衝突,剩下來的只是由此產生何種增值和回報。富豪品牌有卓越的家世,但先是賣給福特,福特又「割愛」給吉利,究竟是公主還是平民,是皇帝女不憂嫁還是拮据人家送女出門?如果一個卓越品牌,成本高、效益低,又如何指望產生增值或回報?吉利縱然主張「港人治港」,放手客地經營,總不能對回報都不顧不管吧?

市場相信,富豪的核心技術最終總要移植到中國本土,注入吉利汽車中的,過程要多長時間不易預知,換言之企業文化衝突出現可能是遲早的事,能否過好這一關是押後的考驗。如果收購附帶條款,經營現狀、技術或知識產權一切都不能為己所用,收購的真實意義就大打折扣。雖然金融危機使西方產業同行處境艱難,但從資本本性而言,不會在折翅難飛的時候,給中國同業裝上高飛的翅膀,所以收購細節的掣肘令人關注。

富豪品牌雖云卓越,在冷峻的市場競爭中被賣來賣去,也可見其生存發展不易。照情況推測,吉利得到政府與銀行融資支持收購得手,接着還要維持其運營。吉利不免仍要靠內地的收益去反哺富豪,直到其營銷實現盈利自我發展。吉利至關重要的,就是其內地市場營銷持續好景,目前內地市場在政策支撐下的好景,難說是確定不變的。

豐田汽車近期的事件眾所周知,豐田往績顯赫無品牌能及,終至出事原因至少有一條,高度擴張後疏於管理,導致品質瑕疵引致出事。善後處理和金錢損失造成致命損傷,一家成功的汽車生產品牌,陷於這種境地,至少警示吉利經營擴張時謹慎。當年豐田的理想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充滿擴張打天下的豪氣。無獨有偶,吉利也有「有路就有中國車」的口號,但願不致重演折戟沉沙的悲情。

吉利對收購的慶祝,應當適可而止。收購歷程雖波折艱難,收購成功是另一段艱難路程的開始,遇到的挑戰不比收購的挑戰少,現時是腳踏實地思考吉利背負富豪品牌,如何繼續高速發展的重要時刻,寄望民營經濟揚威國際的中國人,都希望看到吉利的成功,吉利更背負上無形的民族精神重託,不容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