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問題豈只是減班

香港回歸前十多年,港人生育率開始持續下降,夫婦二人一生平均生產少於兩名兒童,即單以土生土長港人計,人口將一代少於一代。《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港人生育下跌至每對夫婦平均生產一點四名兒童;九七回歸後再跌至不足一名兒童。很明顯,若沒有新移民補充,港人遲早絕種。

兒童愈來愈少,對本港教育構成明顯衝擊。先是部分幼稚園開不成,小學減班、殺校,中學「自願」縮班,以及大學「產業」化,吸引境外學生等。據悉,全港每年中一入學人數將由目前約七萬名,下降至二○一六年低於五萬名後,才有望回升。由此可知,最低潮時,單是中一學生便少二萬名,若包括六年制中學其他五級學生縮減,中學生人數可能比目前少五、六萬名。這等同關掉超過五十家中學、削減過千教席。

面對失業,老師不安可想而知;跟政府周旋多年,結果是日前公布的「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若每家中學中一收生都由五班減至四班,平均分攤減少的學生人數,大部分中學便可避過殺校命運。學校減收學生,按學生人數計算的津貼撥款相應減少,政府就此為願意減班的學校提供每年二十五萬元津貼,為期五年,讓學校繼續聘任超額教師。

老師失業問題暫獲紓緩,但更大問題是二○一六年的十年後,香港新增人力資源每年勢將劇減二萬,如何應對,我認為是刻下便須開始考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