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跟一位地產公司的行政人員討論香港房地產市場以及政府的房屋政策時,他的見解和昨天本欄的觀點頗為一致,政府的房屋政策是主導和基礎因素,地產商只是應對(他當時用英文表達是「Cope with」)。他補充,地產商和市民的長遠利益是一致的。
這點當時在討論中筆者不表贊同,但他進一步解釋,地產商也不希望樓市大幅波動,有大升,自然有大跌。地產商的商業流程是要不斷買地、建築,然後賣樓,這個過程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所以地產商手上一定積壓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和未賣出的樓宇。
這個過程是周而復始的,從不間斷,到樓市出現調整時,地產商尤其是大地產商,由於存貨數目可觀,一定無法逃避,早晚會遇上這個惡運。上一次地產低潮時,某地產公司為東涌一個樓盤撥備超過一百億元,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講法不能一概而論,但也不是全無道理。樓市在低位上升時,發展商的得益最大,因為地價便宜,由買地到賣樓的升幅成為額外的利潤;當升到高位時,發展商也一樣要高價買地,到此就要承受調整的風險,除非樓市可以無休止地上升,否則那位地產公司行政人員口中的「遲早中一次」,則非常有機會發生。
如果樓市平穩發展,市民不用買貴樓,地產商也不用承受周期波動的風險。這一點能否做到,就要看政府的房屋政策,故此,地產商要應對政府,政府也要應對環境大局。不過,現時特區政府是一本通書,將○二年救市的政策用到熱火朝天的今日,那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