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區選新人上位不易

二○一二年立法會選舉勢將產生「超級區議員」。政府為本地立法所提出的建議,全港單一選區,以比例代表制方式選出五位區議會代表進身立法會,屆時各人背後取得三十至五十萬選民支持,氣勢之盛,當可想像。

問題是遊戲規則不公平,有向坐擁大批區議員的政黨傾斜之嫌。民建聯現有一百一十五席,民主黨則有六十席,分別能提名七張及四張名單,可謂佔盡優勢,其他小型政黨及獨立議員徒呼奈何。老實講,要取得十五名區議員的提名談何容易?經過多屆選舉,各舊選區早已名花有主,他們在區內深耕細植,貼身服務街坊,新人空降插旗,往往無立錐之地。

區議會選戰只涉細選區,一萬七千人便能產生一個議員。環境衞生、交通運輸、文娛康樂甚至家庭問題等,基本不涉政治議題,誰勤力服務街坊,我就投他一票,舊人有業績可尋,新人難有說服力,乃不爭的現實。

有政黨背景的新人較易在當區友好的接應下切入,但必須苦幹一段長時間才能獲得街坊認同,問題是明年區選肯定是史上最激烈的,一眾舊人早已嚴陣以待,早於半年前已經進入陣地,又怎會讓新人置喙?

或謂區議會將會有七個新議席,乃希望所在,可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負責的劃界工作要到明年三至四月才能完成,教新人不知如何下箸。政府效率不彰,令各黨派感到憤怒兼無奈,局長林瑞麟在電台節目中強調區議會選舉結果,「鹿死誰手沒有人知」,極富黑色幽默。

在公開論壇上,大多數政黨呼籲政府降低提名門檻,讓小政黨能取得參選超級議員的入場券;林瑞麟為「十五」強辯,說法牽強,難以服眾,可理解為政府開天索價,有待政黨落地還錢。歸根到柢,政治是講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