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沾沾自喜地宣布,本港失業率已跌至百分之四點四,為二○○八年第四季以來新低,他還樂觀預測失業率將持續回落。可惜,港府的樂觀預測已經落空,昨日公布的最新失業率維持在百分之四點四,而四月份在勞工處登記的私人機構職位空缺僅為五萬多個,較三月份明顯下跌逾一成。由於未來數月將有一批學生投入勞動市場,曾經連降數個月的失業率,有可能掉頭回升。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裏,仔細看港府公布的最新失業數據,不難發現失業率與上次持平其實是個假象。實際上,現時失業人口已由上月公布的十六萬零六百人,增加至十六萬四千八百人,即在過去短短一個月內,又有四千二百人加入了失業大軍。同時,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的失業率由上季度的百分之九點九,上升至百分之十點二。雖然當局沒有公布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的失業人數,但不難想像,有關數據肯定十分醜陋,所以當局不敢拿出來見人。
另一方面,建造業失業率亦回升零點六個百分點,達到百分之八點六。建造業向來是失業重災區,金融海嘯發生後,當局強調要推動大型基建創造就業,惟大多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遲遲未能開工就是明證,難怪建造業失業率不降反升。
眼見就業市場有逆轉之勢,張建宗不再扮演預言家,他打起官腔,表示失業率能否維持自去年中以來大致向下的趨勢,「將視乎經濟增長步伐、勞工市場人力供求狀況,以及職位創造的數量。」乍聽似有道理,其實是說了等於沒說。港府高官拿着全世界一流的薪酬,但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重複阿媽是女人之類「正確的廢話」。
就業市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高官預測失準並不奇怪,市民希望見到的是當局坐言起行,切實推出措施創造就業機會。事實上,本港青少年及建造業的失業嚴重是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屬結構性失業,歸根究柢,香港需改變經濟結構過於單調的局面,推動產業轉型,同時加強對失業人士的職業培訓,提高其就業技能。令人失望的是,當局只是在口頭上重視結構性失業問題,但始終束手無策。
受到輿論高度關注的「八十後」問題,其實跟失業密切相關。今天的年輕人即使學歷與技能不低,亦往往畢業即失業,能找到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連養活自己尚有困難,遑論照顧家庭,更談不上成家立業,因此他們對未來普遍感到悲觀,對社會不公的怨氣亦非常大。另一方面,四十五至六十歲的一群人失業率也比較高,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沉重,但往往因為學歷及技能不夠而在就業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失業總是與貧窮連結在一起,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及政治問題,是本港深層次矛盾的催化劑。
當然,在民意壓力下,當局也不能甚麼事都不做,因此時不時搞一些小動作來敷衍塞責,治標不治本。本周四,本港將舉辦青年就業博覽,據說可提供二千八百個空缺。且不說這些空缺是否含有水分,即使是真的,對於龐大的青少年失業大軍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屋漏偏逢連夜雨。目前,外圍經濟形勢仍然不穩定,美國經濟欲振乏力,歐元區債務危機方興未艾,在在顯示世界經濟復甦荊棘滿途,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如果當局繼續掉以輕心,不早作謀劃,遲早再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