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日平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長洲昨日舉行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儘管天氣炎熱,仍無阻市民的熱情,逾六萬名遊客把長洲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凡,盛況空前。
事實上,太平清醮不僅是長洲的盛事,亦成為本港最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飄色巡遊、搶包山等活動「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既吸引本港市民熱烈捧場,亦吸引不少外國遊客慕名而來。
長洲太平清醮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中葉,源起於居民在北帝廟舉行醮會驅除瘟疫。近年太平清醮加入不少新元素,包括將傳統搶包山活動包裝成「攀爬嘉年華」,以及推出平安鎖匙扣甚至購物袋等產品,成功吸引不少遊客特別是年輕一代參與,為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活動注入新動力。每年太平清醮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證明只要配合適當的宣傳和推廣,傳統習俗也可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甚至可以對旅遊及整體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當局去年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將長洲太平清醮和大坑舞火龍等四項本港傳統文化活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樂觀其成,希望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活動得以保留並發揚光大。
不過,人們更想知道的是,當局除了為傳統文化活動申遺之外,到底還為保護本地傳統文化做過甚麼努力?提供甚麼協助?實際上,正因為當局被動消極,導致不少傳統文化活動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以大坑舞火龍為例,這項超過一百二十年歷史的活動,場面壯觀,頗具特色,不少外國旅遊雜誌亦曾撰文介紹,可惜當局一直不聞不問,僅靠大坑坊眾福利會苦苦支撐才得以延續,近年村內男丁漸少,令舞火龍有失傳之虞。即使當局已為舞火龍申遺,但主辦團體仍然抱怨政府並無積極支持。民間出錢出力,當局坐享其成,保育姿勢大於實際,為傳統活動申遺不過是門面工夫而已。
必須知道,雖然社會上不乏推廣本土傳統文化活動的有心人,無奈民間財力有限,始終非長久之計,難以長期維持下去,大坑舞火龍如是,國際龍舟邀請賽亦如是。國際龍舟賽曾經辦得有聲有色,每年都吸引不少外隊來港參加,可惜近年在缺乏贊助下,規模一屆不如一屆,甚至一度出現停辦的窘局。港府在保育本土文化方面袖手旁觀、不聞不問,香港被譏為「文化沙漠」,豈是無因?
近年來文化旅遊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保育具本地特色的傳統文化不僅有教育意義,更可藉此推廣旅遊業,發展經濟。澳門近年來積極推廣文化旅遊,○五年更成功將歷史城區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地近年更掀起一股「名人故里熱」,凡與歷史名人沾親帶故的地方,均爭相發展旅遊,甚至連西門慶一類的反面人物亦突然吃香,成為不少地方的搶手貨。這雖然可笑,但也反映文化旅遊的商機無限,不可小覷。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本港不乏有特色、有賣點的文化遺產,保育工作卻大唱慢板。當局早於○六年提出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但一直拖到去年才委聘專家展開普查,最快要到二○一二年才完成有關工作。問題是,等到港府保育清單出爐時,不知又有多少傳統文化習俗湮沒了!
近年本港旅遊業停滯不前,大家都在抱怨景點老化,缺乏新鮮感,其實,本港擁有不少珍貴文化資源,只是政府暴殄天物,沒有加以開發利用而已。例如長洲太平清醮辦得如此成功,如此有生命力,難道當局不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