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跳至主目錄​

還看今朝:教育產業悖中華文化

內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推行「教育產業化」,惟它的實行一直以來都惹起社會各界的無止境爭論。近日北京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再一次就「教育產業化」的問題,批評產業化後的教育資源,只會一面倒的傾斜到名校身上,造成教育不公,更令家長在教育上的經濟負擔增加。

因何出現此等現象?一言以蔽之,利欲薰心也。產業化是將事業重新包裝為向牟利掛帥的生意。將教育事業產業化,更是將教育工作者推向金錢堆砌的戰場,令學校爭相「掐尖」挖優生,仗着名校的優勢及家長追逐名校的心理,搶佔地區內的資源。資源集中於若干重點學校,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

事實上,教育本身就不應該以利益掛帥。教育是一項肩負着社會使命的「事業」,絕不適宜牽涉於商業之中,甚或視之為「產業」。雖然西方社會將教育當作是一份利潤可觀的生意來經營,但中國社會則不然。中華文化歷史以降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好與壞,並不是教育制度的生財能力;教育亦不純粹為對孩子「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是要「傳其道、授其業、解其惑」,將一個年輕人蛻變為成人,將一個無知的小孩培養為有知識、有教養的紳士。

今日特區政府誇誇其談教育產業,卻未能得到坊間教育界人士的支持,有人謂,歸根究柢是政府被眼前短暫利益蒙蔽,利欲薰心,忽視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內地學者也在反省產業化的成效,特區政府還有時間迷途知返。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電 郵: news@opg.com.hk網上爆料
傳 真: (852) 3600 8800手機網站: m.on.cc
SMS: (852) 6500 6500MMS: ireport@on.cc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
本網站已採納無障礙網頁設計。如閣下對此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以下列方式聯絡我們。 電郵 : enquiry@on.cc
東方日報香港人的報紙 必然首選 連續49年銷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