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受重建影響的社區總有不少聽到「市建局」三個字就不停地罵的苦主,但原來發展商也對市建局不滿,只是不敢公開表明,直至鄭先生發難,大家才明白他們也有苦水。我早已從不同渠道聽到發展商訴說市建局的不是:局方太官僚,愛左右發展模式,也愛指指點點。
當然,抱怨之後,發展商還是怕得罪市建局。只有市建局才有能力進行大規模收購,整合罕有的市區土地,他們要與局方合作,回過頭來,仍是商業上的夥伴。
在保育人士眼中,市建局是摧毀文化遺產和集體記憶的怪獸;在受影響居民心內,市建局的收購政策永遠太僵化,前線人員的態度太咄咄逼人;在發展商的角度,原來市建局的估價比他們「更進取」!哈,這一點對公民社會來說是新資料,真要多謝鄭先生。市建局可以不理會保育人士的觀點,可以按本子辦事回應居民,但在市建局的辦公室內,聽到發展商說甚麼「有人執住雞毛當令箭」,反應該很大。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何市建局四方都不討好,落得個「到處都不是岸」的慘情?若市建局的存在真的是改善社區,為何願意替它背書和說好話的人愈來愈少?
連原為「擦亮招牌」的中環街市保育也被民間團體踩一腳。事緣市建局被委以重任活化街市後,在街市外牆鑽孔搭建鋼架,以一幅綠色膠布把外牆全面覆蓋,令該一帶顯得陰森,影響外觀,也顯示了對保育理念和歷史建築物不尊重。也許正是這種忙不迭「宣示主權」的姿態,讓各方都看不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