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金融前店後廠拚上海

內地股市的「深圳概念板塊」昨天表現出眾,原因是市場傳出深圳市政府研究通過《改善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配套文件,可以說是深圳「十二五」金融發展規劃的延伸,有多項具體目標,期望今年落實。深圳的做法處處顯出要打破發展樽頸,扭轉「特區不特」的困局,同時亦有向香港放開懷抱示好的用意。香港幫深圳一把不但無壞,更是助人自助。

文件內提出的眾多項目中,排在前列的是深圳將與香港試點開展雙向跨境貸款,亦是香港角色最為吃重的一項。表面上,深圳是希望利用香港低成本的人民幣資金,支持前海開發和產業發展,還希望讓當地企業可到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融資,似乎完全是着眼資金成本而已。其實,真正意義不止於此,而是透過支持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吸引內地金融資源聚集到深圳。

深圳願意成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因為自動獻身而遭冷待便未免可惜,亦將會是香港的損失。試想想,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如何回流內地,一直是個問題,目前的渠道並不多,若深圳能成為試點,企業獲得的貸款及發債所得的資金,將可直接調動出去,對香港人民幣業務的長遠發展是一大推動力,一家便宜兩家着。

至於其他具體項目,表面上與香港沒有直接關係,似是深圳的自家事,實情當然不是這麼簡單。例如深圳希望吸引跨國公司在當地集中設立境內資金管理機構,並會支持這些企業在前海地區設立全球結算中心。如果成事,相信跨國企業會同時在港深設立據點,亦必定需要香港的金融市場,作為資金調動和資產配置的地方。

當然,深圳提出的其他改善金融服務措施,不會全部為香港度身訂造,也有純粹為支持本身的經濟發展所需,香港卻可從中吸收和利用。其中較明顯的例子是設立國家級創投基金及股權交易所,支持當地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香港不是正需要產業多元化嗎?深圳的金融配套服務,是否也可以讓香港順水推舟,吸引新興產業落腳呢?值得研究。

深圳今年首兩個月出現經濟負增長,反映轉型的急迫性,可惜在中央層面的發展定位始終模糊不清。香港相對好一點,被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離岸人民幣中心,可是政策支持則始終不及上海的後台硬,競爭力不知能維持多久。港深以往在製造業的產業鏈上形成「前店後廠」模式,創造了經濟奇迹,時移勢易,現時在金融層面也有複製前店後廠的潛力,結合起來將有力與上海一拚,說不定可再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