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更何況是人民幣國際化這塊肥田!英國財相歐思邦也想分一份,把倫敦打造成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扮演歐洲門戶。倫敦亦不敢怠慢,火速成立由中、英資銀行及英國央行等組成的工作組,全力推動。雖然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多年前已起步,但倫敦是全球金融中心,在歐洲地位獨特,不難做到遲來先登岸。
英國人向來以紳士風度自居,說話例必客氣,在談及會否威脅香港時,認為兩地關係是「互補」。其實,如果把互補掉轉來理解,便是香港及倫敦各有不足之處,否則談甚麼互補呢?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政策上自然獲較多眷顧,這是倫敦所欠缺的。可是留存在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與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有很大距離,正是倫敦可以及急於上位的原因。
人民幣怎樣才算真正國際化呢?根據內地說法,短中期是在國際貿易及投資上更多地採用人民幣作交易貨幣,而長遠目標是成為全球的儲備貨幣。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暫時似乎更像是人民幣的境外集散地;相對而言,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如果歐洲進出口商樂於採用人民幣做交易,便真正是國際化的一大步,否則中英兩國怎會一拍即合!
香港的人民幣業務起步無疑較倫敦早,但取得實質發展也是近幾年的事,不見得具有特別大的先發優勢。而且,參與倫敦工作組的銀行例如中行、滙控及渣打,大可以把在香港累積的人民幣業務經驗,包括金融基建、產品開發及打通政策門路等,輕易轉移給倫敦,摸索的過程大為縮短。不妨看看,倫敦即將成為香港以外,首個有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和交易的地方,而發債人正是滙控。
當然,倫敦必須有相當規模的人民幣資金池,還要打通資金回流內地的渠道,看似長路漫漫,實情是技術上很容易解決。資金回流渠道不外乎靠政策關顧,只要中國認為對本身有利,大門便會打開。至於人民幣資金池,也不一定要花時間自然累積,中英兩國中央銀行簽一份貨幣互換協議,倫敦的金融機構便可從央行取得人民幣,不愁資金短缺。
內地擴大人民幣匯價波幅,市場普遍認為是雙向波動時代的開端,有利於在貿易及投資使用人民幣,對倫敦來說是好事,必會全力順水推舟,歐洲進出口商是否樂於配合,便要看倫敦的本事了。相反,單邊升值時代告終,香港少了炒升值套利的機會,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吸引力少不免受影響,未來還要面對上海的競爭,與倫敦的關係看來是此消彼長多於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