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威脅全球 港官莫再龜縮

歐美國家由於需求不足,即使全球流動資金過剩,通脹率相對仍可處於較低水平,但新興市場尤其亞太區,經濟增長動力普遍較高,面對的通脹壓力完全是另一回事,承受的通脹威脅亦有增無減。

以本港三月份通脹為例,雖然放緩至百分之五點六,比首兩個月合計的百分之六點一通脹下跌半個百分點,看似改善,卻仍處於偏高水平,警戒線絕不能放鬆,原因不難理解,本港食品主要靠內地供應,隨着內地食品漲價的直接影響,以及人民幣匯價反覆趨升的勢頭,本港通脹易升難跌。

經常給人拿來與香港作比較的新加坡,情況同樣不妙,三月份通脹率是百分之五點二,高於市場預期,主因是石油價格高企和勞工成本上漲造成,新加坡當局坦承通脹問題不易解決,隨着圍繞伊朗的國際政治壓力持續和升溫,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價格也會受到供應壓力影響而上升。

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指出,月初採取的收緊貨幣政策,不足以完全抵銷通脹壓力。新加坡的例子當然不能概括所有新興市場或亞太區經濟面對的情況,但受累於高油價和工資上漲,誘發通脹升溫,卻絕非新加坡獨有的困境,而是全球各國和地區共同面對的挑戰。高通脹和工資互相追逐局面,開始在不同地方相繼出現,令人擔心惡性通脹循環逐漸形成,各國必須嚴陣以待。

油價徘徊在一百美元以上水平,已逐漸變為常態,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一大緊箍咒。高油價不僅導致家庭開支減少,也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這些情況在歐美國家已陸續出現,本港各主要交通工具近期排隊申請加價,亦充分反映高油價對壓制經濟的殺傷力,絕對不容忽視。

本來全球的跨國企業或主要製造商以往受惠在中國設廠生產,享受低廉的工資成本,但隨着內地工資不斷上升,低工資時代一去不返,生產商即使想將生產工序遷往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區,也受制於勞動力質素差異,不能說轉就轉。勞工成本上漲最終必然影響產品和服務價格上升,令通脹問題火上加油。

如果面對通脹上升的壓力,新加坡亦感到有心無力,本港處境只會更不妙,因為新加坡沒有匯價制度束縛,可以透過匯率和利率政策應付經濟發展問題,紓緩入口通脹衝擊。反觀本港受制於聯匯制度,匯率和利率都要跟着美國走,根本無所施其技。對於通脹威脅升溫,港府官員決不可再龜縮,若沿用以往透過各種補貼或免繳費用做法,以為美其名紓解民困就可蒙混過關,最終必受港人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