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董事會決定委任韓裔美籍醫學專家金墉擔任下屆行長,接替將於六月底任滿的佐利克。這項決定一點也沒有令人意外,甚至有點新瓶舊酒味道。美國按其在世銀一貫的影響力,其提名人選篤定勝出,只是今次派出的人選在金融方面的履歷幾乎一片空白,難免令人覺得當選人靠背景而不是靠實力勝出,削弱世銀和新行長的公信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今次破天荒起用亞洲面孔,而且是不具深厚金融和經濟資歷的人士出任世銀行長,明顯是想向全球發出強烈訊息:世銀需要改變。改變的其中一個方向,很自然是要借助金墉的亞洲人面孔,拉近與包括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距離,此外,金墉擁有在發展中國家工作的經驗,由他出掌世銀,有助強化世銀協助成員國開展滅貧工作的角色。
問題是在美國主導下,世銀改變的方向能否切合現實需要?能否滿足其他成員國對世銀的期望?世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均於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誕生,肩負向全球推動以歐美為軸心的經濟格局重任。但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相繼爆發後,全球經濟均衡已出現重大變化,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世銀也必須按照實際情況調整其定位。
世銀新行長不是金融及經濟方面的專才,從好的方向想,他就像一張白紙,可塑性甚高,也沒有甚麼包袱,在帶領世銀發展和推動工作上,有機會突破以往的框框。雖然他本身不是金融專家,但只要輔助他的團隊有足夠經驗和分量,若干程度可補其先天不足。金墉上任後也必須加倍努力,繼往開來,才可在未來五年坐穩世銀行長寶座。
挑戰之一,是現任行長佐利克任內推行多項重要改革,包括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增加支持發展中國家滅貧發展的財力、起用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林毅夫擔任首席經濟學家等,這些措施和改革都獲得發展中國家的好評。新行長在世銀現有基礎上,必須踏出更大的一步,將世銀更好地變成屬於全球的跨國金融機構,而不是歐美經濟體欺壓發展中國家的打手,才可令世銀的形象徹底「洗底」。
值得留意的是,在今次甄選世銀行長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首次派出人選加入競爭,他們在明知毫無勝算的情況下,仍勇於挑戰美國對世銀領導權的壟斷,反映世銀的制度本身已到了非變不可的關鍵時刻。世銀若不順勢而變,只會自我弱化,減低其在發展中國家的認受性,削弱其國際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