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三年,「打工仔」經歷如過山車的經濟起跌,但即使經濟攀升,低下階層工人無論工資、勞工福利均長期處於谷底,薪酬減多加少、工時有長無短,種種不公平現象,迫使「打工仔」上街激烈抗爭。而站出來的已不止草根工人,連專業的醫護人員亦群起怒吼,罷工之聲不絕,反映僱員與僱主間的矛盾日深,勞工怨氣一觸即爆,工潮隨時演變成暴動,形勢岌岌可危。
■圖/文:探射燈小組
近年本港勞資糾紛不絕於耳,上月國泰空中服務員因不滿公司單方面推行新調更制度,觸發二千五百名員工高呼要抗爭,並聲言不排除採取罷工行動,事件擾攘二十日暫告平息;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月初,又到聯合航空空中服務員工會,抗議資方拖延談判薪酬待遇,發起示威行動,更不排除會發動罷工。
其實罷工、抗議事件近年根本「無停過」。○七年紮鐵工人上街爭取加薪和縮減工時,由最初集會變成衝擊事件,工人更一度堵塞中環馬路,癱瘓交通三小時,觸發警民衝突,事件持續個多月才告平息。
「建築工人多年來都係有汗出無糧出,梗係多怨氣!」建造業總工會會務顧問蔡鎮華怒斥,本港近十多年來工程量不足,建築工人「搵朝唔得晚」,又不享病假及其他勞工福利;薪酬方面,工人九七年日薪千多元,如今只有九百多元,「仲衰過以前」;工人出力起樓,樓價狂飆,工人「有份起、無錢買」,令怨氣深上加深。工人訴求多,但勞工處「有事就縮埋,幫唔到忙」,目前業內氣氛看似平靜,其實已埋下不少怨氣,火爆工潮隨時再現。
可是政府卻沒有吸取過去爆發工潮的教訓,勞工處亦未有發揮應有調解角色,令怨氣持續處於沸點。○八年單七月份,便連續爆發四宗工潮,二百多名維他奶運輸部員工、二百名屈臣氏運輸部員工、二百名雀巢香港有限公司員工,以及五十名雅潔蒸餾水運輸部工人抗議,甚至罷工,爭取提高薪酬福利。
勞資糾紛頻仍,政府卻束手無策,更變相「逼出」工潮。「勞工處就勞資糾紛嘅調解服務根本得個樣。」職工盟統籌幹事蒙兆達指出,該處的調解服務,毫無約束力,無法令資方與勞方談判,每次都逼到工人以罷工施壓「先肯傾」。他更指:「工人有問題向勞工處求助,處方會話僱主無違反勞工法或僱傭條例就『踢走』投訴,到工潮爆發,處方先『擺姿態』接觸工會同資方。」
他又指近十多年,經濟低潮時,僱傭條件、薪酬福利每況愈下,一些行業已「無雙糧、無補水」;但經濟復甦後物價飆升,人工卻無「加」,生活壓力、失望情緒高漲,壓力「爆煲」,最終引發工潮。他直言現時勞資關係失衡,政府一日不立法確立集體談判機制,提升勞方議價能力,怨氣只會不斷上揚,谷埋一段時間就爆發。立法會議員兼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直指,現行勞工法例並不保障「打工仔」的工資、工時,形同「大石責死蟹」。
「打工仔」抗議、罷工風潮亦擴至各行各業,連專業醫護人員都上街抗爭、甚至集體請假,不滿情緒已達頂峰。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崔日雄表示,經濟環境愈好,勞工怨氣愈重,因為經濟好時,掌權的中、高層得益最多,低層僱員薪酬福利卻無相對增加。加上近年勞工入職門檻、技能水平提高,「飯碗」卻無以往穩定,但物價、樓價高企,薪酬又追不上,更易激起罷工浪潮,並且已蔓延至高水平的職業。僱員與僱主矛盾加深,問題已無法靠市場機制調節,政府應透過立例、管理等機制去改善,否則工潮只會陸續有來。
「每次勞資糾紛,勞工處好似偏幫強勢一面以盡快平息事件,其實問題無解決。」黎指現時勞資雙方無正式溝通渠道,資方只顧自己利益,忽視員工薪酬福利,而工會每次行動,勞工處只「希望快啲搞掂算數」,過後無跟進,結果「未解決」的問題不斷累積,令員工怨聲載道。
「依家喺薪酬福利、工時上僱主話晒事,僱員無談判餘地,只是肉隨砧板上。」李凱指出,去年統計數字反映保安員和清潔工是最低薪的一群,面對被僱主剝削、欠薪、扣薪,政府無法施予援手,「打工仔」都迫於無奈,靠自己上街爭取。
「巴士司機面對休息時間不足,一直爭取改善站頭設施,但政府各部門互相推卸,令員工工作環境豬狗不如。」鍾健華直斥業內工作環境問題多多,如新員工無雙糧、補水,員工更長期疲於奔命,「去廁所都無時間」,工會多次要求在站頭設休息室,向運輸署和勞工處反映卻無果,積聚很多怨氣。
「前線醫護人手不足,但政府對醫療服務承諾愈來愈多,無咁大個頭又要戴咁大頂帽,前線人員根本應付唔到,士氣好低落。」謝耀昌指九成市民依賴公共醫療服務,但政府無視人手不足,不斷承諾提升質素,前線醫護人員備受壓力;且同工不同酬問題繼續,前線人員飽受不公待遇卻缺乏渠道反映。
經濟轉好,但本港就業問題無顯著改善,失業人數仍多達十六萬人,當中不少是中年及青少年。但勞工處每日都收到約二千二百個私人職位空缺,卻因政府錯配資源,令求職者培訓不足難以轉型,結果「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
根據勞工處資料,「有工無人做」情況最嚴重的工種是地產經紀、財務顧問及營業代表這些講求口才及人際網絡的職位,其中地產經紀一職更長期缺人,空缺和求職者的比例是一百零九比一;至於適合中年人的工種如清潔、零售和保安等,亦供過於求,平均每一個求職者,出現三個職位空缺情況;至於毋須專門技能的文職人員,則求過於供,平均每四名求職者爭一份工。
資源極度錯配,政府視而不見,結果令到貧窮人口急增,早前社聯引述統計處數字顯示,中年貧窮人口有逾三十四萬人,較十年前增逾五成;而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貧窮人口亦較十年前上升多超過兩成,即現時每五名年輕人就有一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表示,現時工種供求錯配,加上政府難以短時間增加就業機會,令僱主可以壓低僱員人工,出現大量貧窮人口,他認為不能單靠市場調節,應盡快就最低工資立法,以及倣效英美等國家推出在職人士生活津貼,鼓勵市民工作及藉此提高生活水平。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民調顯示,有近三成一被訪者認為政府在保障勞工權益上並不合格;而在照顧低下階層利益上,亦被近三成九被訪者評為不合格,較○八年及○六年分別上升三點四個百分點及五點三個百分點。事實上政府對改善中年及青少年失業問題完全「無符」,找不到工作的低下階層市民比比皆是。
失業的青少年更為徬徨。十七歲的阿杰中二輟學,十五歲起做過多份工作,如學徒、侍應等,三個月前原任職台式飲品店,但每日工作十四小時,他嫌時間太長而離職。其後找過十多份工作,只有兩、三次面試,結果都「唔請」。雖勞工處有職業配對服務,朋友亦有介紹工作給他,但因他學歷太低、年紀太輕,皆難以勝任。他亦曾考慮重返校園,惟不符合現時進修課程的入學條件,他訴苦:「覺得無人幫到自己,搵唔到方向。」他更不知自己何時才找到合適工作。
五十五歲的陳先生,自三年前因與同事相處欠佳,放棄一份月薪八千元的酒店清潔工作後,至今仍未找到一份長工。「搵過好多份工,大部分係散工,有啲工我啱技能要求,但人哋嫌我年紀大唔請。」失業多時,他山窮水盡求助社會福利署,解決食住問題之餘,最希望可助他「搵工」,自力更生。
豈料,社署安頓其住屋、膳食後,竟無即時鼓勵他「搵工」,更着他先取綜援再打算。其後社署有安排他兩次見工,但予他感覺似「交功課」。他訴說,社署社工第一次轉介他見快餐店洗碗工,他質疑:「洗碗係請女工,點會請我?」社工才介紹他見另一份工。不過,第二份工竟然是到大嶼山見地盤雜工,他直言路途遙遠根本無法接受,認為當局根本無心協助,現時他仍有在勞工處「搵工」,但已不敢抱太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