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共產國家都進行了改革。中國的改革獲得了成功,取得巨大成就,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框架下通過改革走上了強國之路;蘇聯的改革完全失敗,走上亡黨亡國之路,蘇聯解體,連帶東歐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分崩離析,徹底消亡。人們在總結中蘇改革成敗時,最重要的一條是,中國的改革從經濟入手,政治上力求穩定甚至保守;蘇聯的改革則是從政治入手,從打破官僚架構、推行民主選舉入手,結果亂局叢生,共產黨自下而上失去了權力基礎,丟了天下,毀了國家,經濟上完全崩潰,解體後的俄羅斯幾乎一度成為美國和西方的附庸。
人們把蘇聯這場亡黨亡國的改革歸咎於蘇共最高領導層出了戈爾巴喬夫這個叛徒,是戈爾巴喬夫成心要搞垮蘇共、搞垮蘇聯。但二十年後,俄羅斯有些學者開始「客觀公道」地看待戈爾巴喬夫和他的改革,認為把他的改革和鄧小平的改革相比較過於簡單化,蘇聯有蘇聯的情況,中國有中國的情況,而當時蘇聯推行改革的困難比中國大得多。
中國推行改革從經濟入手,當時形勢使然,條件具備:一是文革後中國太窮,發展經濟是第一位;二是經改從農村包產到戶發動,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這對一個農業大國至關重要;三是鄧小平乃打天下的革命元老,有足夠的政治威望選擇經濟為改革的突破口。
戈爾巴喬夫最初也想先行經濟改革,但阻力極大,更無「勢」可依:一是當年蘇聯經濟運作正常,多年來蘇聯一直在發展經濟,經濟改革的迫切性不強;二是蘇聯經濟的問題在於和美國軍備競爭中打造了極為龐大的軍工企業,耗盡了國家資財,而壓縮軍工所有軍頭都反對;三是老戈遠沒有老鄧的民望。結果,經改不成他就立刻轉向政改,以為政改可消除經改阻力,殊不知死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