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結構失衡問題所在

在職貧窮是當前最困擾香港的社會問題,即使年內能夠為最低工資立法,也不能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於振興經濟,不能過分依賴傳統的四大經濟支柱,在金融、旅遊及物流等行業以外,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到香港的產業結構比較多元化,不致過分集中於服務業。

財政預算案教人感到意外的是,對於曾蔭權政府當前施政的着力點——推動六優產業,着墨不多,僅是流水帳式的描述,完全看不到有任何長遠的措施與安排,市民對於香港的經濟發展前景始終欠缺信心,也就不難理解。

面對近十年經濟的大幅波動,加上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衝擊,佔香港GDP九十個百分點以上的服務業受到的打擊是空前的,職位也在流失之中,在塘水滾塘魚的情況下,基層工友的人工每況愈下,在職貧窮的人數在穩步上升中,這是典型的產業結構不健全帶來的結果。

低學歷低技術的工友,即使參與勞工處及再培訓局提供的訓練課程,也只是用錢買時間,在吊鹽水而已,最終還是找不到好的工作。因為產業結構失衡,經濟這塊大餅縮細,舊的工種在流失,而新的產業又未成型,失業率偏高之下,人工只能夠在低位徘徊。

預算案撥款一億四千萬元,由勞工處牽頭,推出就業導航試驗計劃,為每名成功入職人士提供五千元的「鼓勵金」,前景難以樂觀,是聊勝於無也。勞工界批評,在無法協助在職貧窮工友的現實境況下,新計劃注定會失敗。

政府有錢,卻對產業發展沒有規劃,決心及誠意亦欠奉,搞些小動作,或許可以哄騙部分市民,卻於大局無助,只是貽笑大方而已。財政預算案一而再、再而三靠派糖來博取掌聲,搞些小恩小惠,實在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