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就匯率爭拗最新的發展是,美國智庫和學者鼓動將中國列匯率操控國,甚至要求將香港、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貼上同樣的標籤。美國將爭拗擴大化,使經濟議題政治化的同時,又令雙邊議題國際化。議題政治化是借助政治施壓,議題國際化是造勢國際施壓,使形勢趨於複雜化,增加了謀求和氣收場的難度。
香港等經濟體無端受池魚之殃,華府智囊的險惡用心,是警告國際社會同中國劃清界線,否則遭受美國懲戒,即使收不到這種效果,也想給中國製造決策難題,迫使北京考慮殺傷力擴大的後果。
美國欲借「強有力的多方程序」加強向中國施壓,形成其國內三個不同層面的不同態度:一是政府,儘管財長蓋特納說不能迫使中國調整匯率,但基於美國自身的問題,華府對中國匯率政策不耐煩,希望借助壓力玉成其美;二是政客,由體制特點決定,成為施壓的中堅及急先鋒;三是商界,金融危機中受損的企業,加深了對華敵意,即使從對華貿易得益的廠商也不敢表態「親華」,只好緘口不言。
美國國內的情勢,幾乎堵死了中國藉分化或游說,紓緩施壓的門路。實際上,中國內部也微妙地顯現不同層面取態:一是民間,激發起對美霸道行事的憤怒,力主強硬一拚;二是商界、學者,因利益與觀點不同,形成企硬派及升值派的分野;三是政府,儘管表明奉陪抗爭姿態,但無意排除升值,只是逼於美國的壓力,要平衡升值帶來的影響,又恐造成屈服壓力的形象。
爭拗擴大化後,增加了擺平的難度。事實上,隨着爭拗愈演愈烈,智庫的「要價」是人民幣至少要升值四成,對華府來說,漫天開價後最終有兩成多升值幅度亦屬不錯;但對中國來說難以接受。換言之,「要價」顯示彼此傾掂的難度加大,更不用說,隱藏而未擺上枱面的意圖,對深遠影響的權衡。事態要到四月中美國財政部的公布,才有個階段性了結。
另外的可能是,美國財政部四月中放過中國,等五月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看談得如何。結果難以樂觀,中國不可掉以輕心,要作最壞打算,事態愈趨複雜化,加重了轉圜的難度,如何既滿足對方索求,又平息民間不滿,對中美政府都是考驗。最終談不攏,引爆貨幣戰、貿易戰機會仍大。
比較中美學者的估計令人擔心。中方有學者認為中美引爆對抗,與當年日美間的貿易戰不同,美國打擊日本,市場是單方面開放,痛的是日本,美國沒受甚麼傷害,現在中美相互開放,是唇亡齒寒一戰雙輸;美國在金融海嘯後就對華政策反思,形成的思潮指中美關係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利用為美國利益服務則是失敗的政策。中國愈來愈不聽話,如果美國遲早要被中國超越,不能兌現奧巴馬所說的只做一哥、不做第二,還不如打一場貿易戰,趁美國還有實力。
中方學者估計傾向轉機,美方學者觀點充滿殺機。合理的判斷固然不能排除出現轉機的理性結局,但不可一廂情願,才切合事態的複雜性。如果中美不幸擦槍走火,加上華府有意在匯率戰拖香港落水,對形勢的理智判斷,就不僅是中央政府的事,也是香港特區政府的事,匯率戰、貿易戰戰端一啟,香港難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