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板一拖再拖 欠信心阻延進步

上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胡汝銀日前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上海國際板在一、兩年內推出沒有問題。他說得輕鬆及胸有成竹,實際卻是國際板推出一拖再拖,最初的時間表在今年底,現在當然已沒有指望,市場目前預期在明年上半年成事的希望料再落空,一、兩年「沒有問題」可能意味投資者要等多一、兩年。

中國視金融外資為魑魅魍魎,故在金融新政策推出時經常畏首畏尾,港股直通車胎死腹中,股指期貨籌備了四年才在今年四月面世,結果A股大幅波動,小QFII限額雖只區區二百億元,但亦只聞樓梯響。國際板象徵打開中國金融新一頁,自當更謹小慎微,可是長期不按進程做事,對金融中心的聲譽、對上市公司的計劃、對投資者的信心,都會構成影響。

目前全球金融市場正值多事之秋,各國均為防止熱錢流入傷透腦筋,雖謂國際板有分流熱錢的作用,但在官員眼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搞亂金融市場秩序。不過,對計劃在國際板掛牌的滙豐控股及中國移動而言,面對國策搖擺不定感到無所適從,兩股在此次股市升浪中遠遠跑輸大市,官員的想得大、想得美,淪為空中樓閣,小股東的損失向誰追討?

能上國際板的均屬大型企業,希望能增加在內地的知名度及享有A股市場的較高估值,但中國卻怕外國企業來與內地公司搶資金,欲抑制新股的估值,如果登陸國際板的外企也與內地企業一樣高價發行,擔心會造成國民資產的流失。不過,國際板若與A股有差別待遇,對外企的吸引力肯定大為降低,此矛盾必要化解。

全球交易所均為爭奪IPO鬥得火熱,近期有多家在紐約上市的中國企業均炒至天價,中資「走出去」可享高溢價,但外資「走進來」卻設諸多限制,如何能升格成國際金融中心?市場事市場了,內地投資者一向「炒細(股)不炒大」,內銀A股較H股折讓達三成,滙控和星展銀行若在內地上市,能否獲投資者歡迎亦是未知之數。

中國官員對金融安全的深思熟慮是應該的,但控制風險是監管當局的責任,不能逃避更不應因噎廢食。中國每次推出新政策都習慣先推出一些「試點」||摸着石頭過河,中國早打定主意讓在港上市的紅籌股成為國際板的先頭部隊,既然身兼球證和球員的角色(監管者和紅籌股的大股東),控制風險便相對容易。即使讓跨國企業來滬掛牌,放行多少悉隨尊便,決定權仍在自己手中,何來濫發或抽乾資金之過慮?

國際板的準備工作已做了將近三年時間,技術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只欠的「東風」是時機和信心。無疑國際金融市場仍然相當動盪,但先拿出信心來走出第一步,然後快慢由人,門檻定得高再逐步放寬。中國的新資本平台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融資融券不受歡迎,創業板和股指期貨現仍是漏洞百出的「怪胎」,股票市場經過二十年發展尚欠成熟;惟推出國際板是提升金融地位,改善內地上市公司管治水平的契機,找藉口推遲只會阻延本身的進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