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房地產問題的病源,除了直接、間接靠地產吃飯的利益集團之外,相信已經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當年的孫九招原本只是用來「止屙」,政府卻服了七年仍然一成不變。外國環境已經天翻地覆,政府依然不肯賣足夠土地;當升勢已成,政府照樣怕跌,那炒家又焉會不入市?
政府就算恢復賣地,但建屋數量也不過是每年兩萬個單位左右,夠與不夠,我們無法現時判定,就算足夠,也要若干年後才可以應市;另一方面,「置安心」又只得區區五千之數。故此,在未來三幾年時間,仍然有大量藉口給炒家利用。
針對現時這個空窗期以及市場資金充裕的問題,政府再加一些行政措施應該是恰當的。
炒樓無法禁止,也不能禁止,不過,放眼世界,地產泡沫所造成的禍害,例子比比皆是,日本、美國、西班牙、愛爾蘭等數不勝數。香港其實也是受害者之一,但一般人的記憶只是泡沫爆破之後的痛苦,只是對戳破泡沫的人懷恨在心,對製造泡沫的人卻不願提起。事實上,沒有一九九五到一九九七年那幾年瘋狂炒樓、一個炒家買十個單位的前因,又何來九七後災劫的後果?
資產膨脹的時期是令人陶醉的,利益人人有份,只差多與少,所以在這段時期做任何冷卻措施都不得民心,但不得民心也得做。中國以前面對過熱的經濟,用的是治理整頓的硬行政手段,後來就改用金融手段來作宏觀調控。宏觀調控這個名詞,三幾年就聽到一次。為甚麼要調控?就是為了長遠利益。打擊炒樓的手段,以前港英政府不知用過多少遍,現時出招有甚麼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