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往深圳參加廣東省經濟學會年會,我提出的論文是港深同城化。
深圳與香港同城化在以前提出來,香港人一定反對,因為兩地的經濟水平相差太遠。而如今,兩地的差別已經不大。物價方面,香港與深圳都有部分較對方為貴,例如,最近深圳居民借「一簽多行」的方便,到新界的上水、粉嶺一帶購買日用品。
一直以來,是港人到深圳消費的多,現在則深圳居民不少來港消費,顯示出兩地的差距縮窄,趨向於互補。羅湖城、東門等港人去的熱門地方,可能比香港市區的大商場不如,理由不是深圳水平較低,而是港人消費較低。假若我們到地王廣場、萬象城等商場,各方面都與香港的一級商場差不多,價格更貴。
這些一級商場才是深圳中產階級聚腳地方,也標誌着深圳的消費場所從形式、管理和內容逐漸已與香港看齊。在兩地的購買力、消費文化和生活方式相通的情況下,兩地同城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廣州與佛山已經推動同城化,兩地人口規模近二千萬人,經濟規模今年便超過香港。假若香港與深圳同城化,香港七百多萬人口加上深圳千多萬人口,總數便可與廣佛相比。經濟規模方面,香港勝於廣州,深圳勝於佛山,港深合作便可與廣佛競爭。
若香港不願與深圳合作,在廣佛同城化之後,廣佛亦可與深圳同城化,那時,香港更處於劣勢。在「一國兩制」的框框下,香港要制度創新來突破限制,尋求與深圳同城化在珠三角中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