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司機怕秋後算帳

四間巴士公司的工會發動罷工與慢駛,向資方及政府施壓,爭取加薪及改善服務條件,僅兩日即宣布行動結束,無功而還。由於參與行動的司機極少,早上上班一族所受影響輕微,路面交通亦大致正常,未見巴士車龍出現,工業行動的衝擊波沒有形成。

過去幾次巴士工會工潮,多於炎夏發生,衝擊同樣輕微,一方面時值暑期,少了學生上學的人龍,連帶校巴及保母車也沒有了,罷工帶來的影響有限。

再者,地下鐵路不斷延伸,市民乘車代步的選擇多了,少了巴士,可以利用其他交通工具。現時非專營巴士每日的客流量超逾五十多萬,包括屋邨巴士、校巴、公司巴士及過境巴士等,對公共巴士市場也產生一定壓力。

近年政府更要求減少巴士班次以利路面空氣質素的改善,與○二年高峰期內專營巴士數量達六千三百七十八輛相比,至○七年時已減少了四百八十九輛,至五千八百八十九輛,過去兩年,數量又進一步下降。

巴士與港鐵競爭,乘客量在下降之中,加上其他交通工具的擠壓,巴士班次逐年減少,令司機的就業受到威脅,薪酬及服務條件也有下調空間,工會為維護工人的權益,發動工業行動,不難理解,也得到市民的同情。

事實上,有市場人士建議四巴(九巴、新巴、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合併,可爭取較高的營運效益,長遠而言,不排除此可能,這亦解釋了大部分司機沒有響應罷工,怕的是秋後算帳,職位不保,客觀而言,壓力的確存在。

有趣的是,去年及今年的工業行動,工會與資方就薪酬調整的拉鋸,僅在零點四個百分點的差距。現實而言,工會亦難以動員司機為了這麼小的增幅而參與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