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仇富結果是均貧

面對當今社會仇商仇富情緒滋長,雖然政府有責任扭轉貧富懸殊局面,工商界也要多盡點回饋社會義務,但必須指出,仇商仇富情緒本身是不健康的、反智的、具破壞性的。

大家知道,香港實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強調私有財產不可侵犯,講求個人利益和競爭。由於人的背景、能力、際遇不同,有富有窮是必然現象。從法治角度看,香港奉行資本主義,從商做生意有何不可?發家致富有何不妥?即使仇商仇富的人,過年不是照樣逢人都講「恭喜發財」嗎?可見「富」不是罪過!

中共主政後頭三十年搞「階級鬥爭為綱」,土改、三反五反、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抄家,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仇商仇富的政治運動,工商業者和勤勞致富者不知冤死多少人,僥倖存活者也被扣上「地主」、「富農」、「資本家」帽子打入另冊,成了專政對象。

而國家正是在所謂「窮則變,富則修」的口號中「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廣大民眾在「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環境中「均貧」度日!反過來,近三十年來中國之所以經濟騰飛,民生改善,其源蓋出於鄧小平毅然打破仇商仇富心理,搞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而解放了生產力!

歷史表明,仇商仇富情緒有破壞無建設,在社會主義的內地都已被拋棄,有甚麼理由在資本主義的香港讓它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