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化矛盾 解鈴還須繫鈴人

恐怕沒有人能想像得到,當初備受港人歡迎的內地個人遊政策,如今竟然成為引起中港矛盾的導火線,尤其是港府實行「限奶令」,進一步加劇矛盾。有內地官員建議兩地政府成立專門機構處理矛盾,這無疑比過去一味掩蓋問題、粉飾太平要好,但要化解矛盾,首先應該正本清源。

十年前內地推出個人遊政策,成為刺激香港經濟從谷底回升的靈丹妙藥。其後中央有求必應,挺港政策源源不斷,CEPA補充協議每年一簽;中央領導人每次訪港更是例牌「送大禮」,並一再表態只要香港有需要,中央政府都會支持。中央希望香港「明天會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香港至今仍能維持表面上的繁榮,確實與內地大力支持分不開。所以,當香港近年出現「排內情緒」,港府放出風聲欲檢討個人遊政策時,不僅內地民眾不理解,批評港人「過河拆橋」,連官方喉舌也質疑為何香港人有生意不做,是否因為中央政府的支持而變得有錢都「懶得掙」。

知病之所起,方可治之。中港矛盾千頭萬緒,奶粉爭議只是表象,最根本問題是中央挺港政策並非雨露均霑,基層市民不但未能受惠,生活環境反而不斷惡化。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港府一份針對年輕人的調查顯示,過去十年間,香港年輕人接受專上教育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但入息中位數維持在八千元,計入通脹因素,入息是不升反跌。民間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高收入與低收入群組的收入差距,升至十年新高。而國際機構的調查也發現,香港百萬富翁的人數大幅增加,平均人口的富豪比例堪稱世界之最。這些不同機構的調查,既反映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加劇,也顯示中央挺港政策只是令少數人得益。

事實上,個人遊為香港帶來滾滾財富,也衍生不少副作用,推高了房價,推高了通脹,還造成部分服務及生活用品的短缺,中港矛盾火頭四起,兩地居民衝突不斷。可以說,持續十年的個人遊政策,加速了兩地經濟融合,但受惠的只是利益集團,大多數市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產生牴觸情緒不足為奇。更令人非議的是,無論是國家領導人訪港,還是內地省市來港招商,幾乎都是與大商家、大機構打交道。正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與會港區人大代表及政協中,不是大商家,就是退休高官,不是明星,就是富二代,有多少是來自基層的呢?香港近年形成盤根錯節的政商利益集團,與中央政府的傾斜政策是分不開的。

當內地民眾批評香港人「忘恩負義」,「拿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時候,他們其實不知道,吃肉的是少數既得利益者,基層市民分不到殘羹冷炙也就罷了,連原有權益都受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央政府要研究解決兩地矛盾,首要是檢討對港政策的失誤。